近日,國內首家智能零售大數據體驗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創意產業園正式開放,只要連上商場wifi并在商場定位范圍內,顧客信息數據就會被采集分析。這項技術可以記錄顧客在哪個區域停留時間最久,對什么產品感興趣,甚至可以知道購物傾向和能力。
目前,這種“精確營銷”已在全國部分大賣場和超市等上線,并有望今年在蘇州部分商場推廣。不過,這種營銷模式也存在著爭議——有法律專家及顧客擔心,這可能會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
非常神奇
上商場wifi,能收到“定制”廣告
走近電子屏,自己感興趣的品牌優惠信息立馬就能顯現;在購物中心買進口牛排,還能收到“附近有哪些紅酒賣”的推薦信息……
近日,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盈聯智能零售體驗中心正式開放,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智能零售大數據體驗中心。
體驗中心所有的智能產品,都基于盈聯科技研發的“樂逛零售平臺”。
對于消費者來說,只需用手機連接商場wifi,安裝應用程序或使用微信,就能快速查詢商場活動信息和品牌促銷資訊。此外,還能通過掃二維碼完成支付,獲取停取車信息等。
“你看,當我走過時,電子屏就會跳轉顯示出鞋子包包類的廣告,并且還是我鐘愛的品牌。”
工作人員邊演示邊解釋道,“比如我只要連接某個經常光顧的商場的免費wifi,后臺系統就能尋找到我以前所有的信息,通過分析得出的交易數據和消費習慣,后臺就能精準向我推送我感興趣的廣告。”
在體驗中心的屏幕上可以看到,辦公區域被劃分為好幾塊,每一塊區域都代表一家商戶。如果注冊了會員,當你走到一家商戶的區域內,就會立刻收到這家商戶的打折消息或優惠券。
原來如此
商場定位器,能記顧客購買習慣
盈聯智能董事長關志恒告訴揚子晚報記者,他們開發的這一智能零售平臺,主要是通過在商場內鋪設無線線路和AP定位器,對顧客進行精準定位、分析和統計。
這也就是說,擁有智能手機的顧客走進商場,只要連接上商場的wifi,平臺就能夠利用定位技術掌握顧客的行蹤。
另外,如果顧客用手機注冊成為會員,購物信息就會被收集起來。“一個5萬平方米的商場,一般要裝100個三角定位器,每個定位器的定位范圍是在100米左右,如果需要無死角定位,大概50米左右就要安裝一個定位器。”關志恒說。
據了解,這項技術可以實時記錄每一個顧客的進店時間,停留在哪個區域時間最久,對什么產品感興趣,如果數據足夠豐富,某個顧客還沒進店的時候,商家已經知道此人是誰,以及他有可能要買什么。
此外,如果這個顧客是會員,通過對這個顧客的跟蹤和了解以及對這個顧客歷史購買記錄分析,商家也就可以知道這位顧客的購物傾向和購買能力,從而進行精準營銷以及一些個性化的信息推送。
商家還能靠著網絡定位,對顧客進行一對一引導,比如,指引停車場具體停車位置、店家品牌的路線等。此外,樂逛智能零售平臺還能實現消費者足不出戶虛擬逛街。
“我們推出這個智能零售平臺,就是希望能讓線下商家同電商一樣擁有大數據,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現在我們的顧客幾乎都是手機用戶,所以通過手機獲取信息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追問
雖然這個智能零售平臺,給商家和顧客都帶來了便利。但問題是,顧客的行蹤和隱私信息,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商家收集得一清二楚。如果這些數據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許就會對顧客造成損失。
盈聯智能董事長關志恒表示,對于智能零售平臺內的這些數據,只有掌握該平臺的高級技術人員才可以接觸到,而且一般是不能下載的,除非進行特殊設定。“當然,如果商家或者高級技術人員利用這些數據,那就不好說了。”
一位到盈聯智能中心來參觀體驗的國先生也表示:“我們也是做這個的,但是對于顧客的隱私安全問題,我們還真沒多想。”
揚子晚報記者在采訪中得知,這個智能零售平臺目前正在蘇州工業園區鄰瑞廣場鋪設,預計將于今年八九月份開始試用。
對于這個平臺可能存在的隱私安全問題,鄰瑞廣場物業管理處運營經理袁先生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簽這個項目的初衷,其實只是為了能有一個信號更加穩定的無線線路,至于隱私安全問題,他們還沒有具體考慮到。
“目前我們還只是處于框架協議階段,一些具體的項目內容還未涉及。”不過袁先生也表示,自己的手機流量很多,出去也不愿意連外面的wifi,“注冊什么的,我肯定也會很謹慎的,畢竟這涉及到自己的很多隱私。”
VS
激辯·大數據 隱私權
支持派:愿拿隱私交換便利
對于大數據可能會剝奪個人隱私權這一話題,不少市民覺得無所謂。蘇州上班族朱小姐表示,“現在大商場的店很多,如果真的可以根據我的喜好推薦,我倒是挺樂享其成的。如果能給優惠券,那就更好了。”
■來看案例
《紙牌屋》的成功之道
一部《紙牌屋》,讓全世界的文化產業界都意識到了大數據的力量。
《紙牌屋》的數據庫包含了3000萬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
最終,拍什么、誰來拍、誰來演、怎么播,都由數千萬觀眾的喜好統計決定。
試想一下,如果每一步都由精準細致高效經濟的數據引導,那么瘋狂迎合觀眾口味的電視劇,怎么可能不受到歡迎呢?
反對派:擅自搜集數據侵權
江蘇華為律師事務所律師倪志涵表示,一般情況下,個人蹤跡毫無疑問是公認的個人隱私,除非自己愿意告知他人。否則,擅自利用這種方法對他人實施蹤跡定位都是侵權行為。對于這點,國內外都是相似的規定,核心都是未經當事人同意不得使用任何當事人信息和資料。
“進入商場,連上wifi就被定位,用戶根本不知道,肯定不合法。”倪志涵認為,商家應該告知顧客,連上wifi就會被定位這一事實,并且征得顧客同意才行。
■來看案例
還記得“大唐神器”嗎
《2013移動應用隱私安全測評報告》顯示,中國超半數手機應用存在“隱私越軌”行為,61.1%的短信記錄獲取為越界抓取。
今年央視“3·15”晚會上,“大唐神器”侵犯手機用戶個人隱私被曝光。
多說1句
先把互聯網時代的隱私說清楚
10年前曾有句名言:沒人知道電腦前面打字的是一條狗。到了今天,就算是條狗在玩電腦,也會有人知道你在網上買了哪個牌子的狗糧。
隱私權之爭,很可能是一場時代錯位的激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法律細則的跟進速度。未來的技術手段和傳統社會的隱私權界定,難免會格格不入。
轉回到蘇州的這場爭辯,用戶當然有避免泄漏隱私的方法,那就是不連接商場的wifi。但不連接,你又無法享受更好的服務。難怪有美國學者說:如果需要個性化服務,就必須用透明度來換取,最大化的個性化意味著最大化的透明化。
當我們在公共場所時,分享地理位置信息不是問題,一個小時后我們到家,就會對它變得極為敏感,但如果把所有個人信息都打上“不可侵犯”的標簽,互聯網很多模式可能都要無疾而終。因此,談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還得先把隱私是什么搞搞清楚。
(揚子晚報 記者於蘇云 薛馬義 綜合羊城晚報、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