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街頭巷弄裡,每走幾十米或是拐個彎就可以遇到一家便利商店,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臺灣便利商店的密集度為全球數一數二。以人口比例來看,平均每2,3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但也因營業家數提升及超市、量販店的小型化,使得便利商店近幾年的營業額成長率屢屢下滑,輸給百貨、超市、量販店,為綜合零售通路之末。
在高密度的市場中,便利商店的產業價值已從過去著重的便利性,進階提供差異性商品和服務,如何創新、滿足不同顧客需求進而誘發消費,是業者們最大的挑戰。臺灣便利商店雙雄之一的全家便利商店,宣佈將打破便利商店標準化,鎖定各店所在地小商圈特性,在商圈內成為提供顧客生活基盤的「鄰里中心」,便利商店3.0時代正式來臨。
便利超商也有中年危機
便利商店是對應消費需求轉變的產業,對應外食商機興起,全家便利商店自2010年起全面進行店型改裝,除了增加店內座位外也強化餐食商品結構,全力發展座位經濟。然而在調查中,發現目前臺灣便利商店主要消費客群為15-34歲年輕消費者,平均到店數一週超過5次,但35歲消費者到店數明顯減少,一路降低到50歲的3次。
而面對越來越高齡的臺灣,相關數據指出臺灣十年內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65歲,面對高齡趨勢全家便利商店因應不同商圈及不同客層的消費需求,推出不同的新型態複合店,以下Stella帶領大家一起瞧瞧。
全家便利商店3.0:一間店可以買菜、買冷凍魚貨,還可以買到藥。
便利商店+藥局
隨著人口結構改變,高齡人口對保健、營養商品需求增加,全家便利商店瞄準高齡顧客、及半夜有用藥需求者推出「全家x大樹藥局」複合店,由專業藥師駐店,提供熟齡顧客日常保健和慢性病處方籤藥品的諮詢服務。
配合目前臺灣現行法令,便利商店結合藥局形式需有兩個獨立出入口及明顯區隔等規范,并有藥劑師24小時駐點提供民眾諮詢服務,未來可能增加社區老年人領取慢性處方簽等服務。
便利商店+有機飲食
對應臺灣社會結構中高齡化,加上雙薪家庭生活型態忙碌、小家庭數增加,對于生鮮商品需求上升,因此「全家」以支援家庭餐桌概念,除了在店內直接販售蔬菜以外,更和天和鮮物合作推出「全家x天和鮮物」超市複合店。
該店型設有鮮食調理吧供應日式便當、輕食,其他還包括手作烘焙麵包、冷凍魚貨、有機蔬果等專區,合作商品數約佔店舖內總商品數1/3~1/5,支援消費者生活機能。
便利商店+連鎖餐飲
針對年輕客層部分,全家早在2015年就與吉野家策略聯盟,推出「外食複合店」。第一間店瞄準臺北辦公大樓密集的內湖科學園區瑞光店進行測試,利用原本既有的簡易廚房,限時提供吉野家牛丼,販售時段并非全時段僅提供午餐及晚餐兩個用餐顛峰時段,且極力最求最少空間及人力配置。
全方位服務總合型店型
除了單一廠商的跨品牌合作外,總合型店面是在複合店中萃取商品組合,針對每個商圈不同需求,像是住宅區、辦公區甚或是周邊為大型醫療院所,都有不同的商品組成方式。
透過商圈定位找出最佳的商品組合與營運模式,對消費者進行生活提案,成為小商圈內顧客的生活基盤,例如臺中「全家x大樹藥局」複合店據點,考量附近住宅型商圈需求,同時導入天和鮮物和里仁商品,滿足附近住戶一站購足日常食品用品的需求。
軟妹點評:
目前全家便利商店和藥局及超市複合店的合作方式,是採「法人加盟」制度,也就是天和加盟全家,包括賣便當或是其他生鮮食材都是由天和員工負責,與大樹藥局合作讓專業藥師進駐店面,提供社區顧客日常保健和慢性處方藥品的諮詢服務。
而這幾間的複合店的經營成效相較于原有的店型,因複合商品功能增加,也吸引了原本非典型便利商店的客層,來客數較一般店成長一至三成。便利商店結合其他廠商品牌聯手合作,指出了便利商店在臺灣已朝向白熱化競爭,追求差異化以吸納更多的消費客群也是未來趨勢所在,預計未來也將會持續和更多不同業態的品牌合作,就讓我們看看全家便利商店還會給我們帶來什么跨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