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聯商網
撰文/蔡建楨、正心
在零售業便利店業態有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由此可見,7-11在便利店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7-11誕生于美國,成長壯大于日本,自1973年11月20日嫁接到日本落地生根、設立法人以來,作為7&i控股的全資子公司,經過鈴木敏文的創新突破,成長為日本最大連鎖便利店企業,到2007年3月實現店鋪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一的目標。
2022年度,7-11在日本國內的銷售業績為5.1487萬億日元(約合2592.52億人民幣),營業利潤為2328.7億日元(約合117.23億人民幣)。
而根據2023年8月的半年報數據顯示,由于通脹及提價、客單價增長,7-11門店日均銷售突破70萬日元(約合35245.7人民幣),客流量904人,客單價741日元(約合37元人民幣)。預計到2024年2月的2023年度業績將達到5.365萬億日元(2701.12億人民幣)。
作為同業競合伙伴,全家的店日均銷售為53.4萬日元(約合26748.6人民幣),羅森的店日均為52.2萬日元(約合26147.5人民幣),而且是持續多年保持肉眼可見的相對差距。
7-11在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的店鋪總數為83648個店鋪(其中,截止到2023年11月,日本國內店鋪數量為21471個,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其他區域為62177個)。
1
“我覺得7-11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創新能力。”原日本永旺生鮮負責人的王琦告訴筆者。“比如7-11是日本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第一家在便利店里售賣飯團的,第一家擁有銀行的零售企業,第一家將生活服務配套到便利店的,第一家將現磨咖啡在便利店售賣的等等,無一不體現它的創新力。”
近些年,人們議論便利店缺乏創新的時候,難免要提起鈴木敏文和他的7-11。
說到創新,鈴木敏文為7-11打造了很多創造性經營項目,其中帶動宏觀經濟發展的三大創新項目,一是選擇普適飯團作為起家大單品、敲門磚,將大眾日常生活口袋干糧與陌生的便利店概念成功鏈接起來;二是2001年創立7-11銀行,用ATM打前站,將大眾熟悉的、幾乎隨處可見的自動售貨機和金融服務捆綁起來;三是2013年將歐美大眾隨手把玩的咖啡杯子與便利店巧妙聯系起來,創立便利店立等可取的小杯咖啡。
其實,7-11最讓人佩服的是商品的開發與創新,商品開發原則是“優質、安全、好吃”。商品研發、組合部門需要同步協同原料、包材、零售、制作幾個方面的資源,確保掌控主動權。比如飯團升級版(參見:上面圖示),以追求更好吃的“家庭制作飯團”為目標,從米飯、海苔、輔料到包裝都徹底堅持手卷飯團標準,不僅要求更美味,還要兼顧減少對環境負荷的環保要求。
據悉,7-11店鋪主要品類銷售結構,加工食品占比25.4%,非食品占比32.6%,日配食品占比12.5%,快餐占比29.5%。其中,在售商品出自工廠加工比例90.3%,專屬加工7-11商品有159個工廠、加上協作的合計有176個,國內按照不同溫度帶(-20度、5度、常溫、20度)配送中心有164個,中間協作支持的調料、蔬菜各有9個中心機制。
2021年,7-11的自有品牌商品達到4000多種,2022年減少到3500多種,其中更新了1200多個品種,比如在2022年8月開始針對國際品牌漲價問題,選定與NB相比有價格優勢的115種商品集中促銷,累計銷售超過10萬億日元。2022年自有品牌食品的品項數量為1330個,是競爭對手1.7倍。
7-11的自有品牌按照價格帶和商品價值幅度,分為三級:7the price(2017年細分,定位折扣價、優品)、 7premium(2007年創建、定位為基價、每天想吃)、7 premium gold(2010年開始,定位為高價、專業共享),此外,還有延伸的短期生鮮系列7premium fresh(定位為低價、新鮮放心)、7cafe、生活方式系列7premium life-style(定位為低價、休閑服)。具體分布方法及業務結構尚未深度披露。
從2022年9月份市場調查結果看,顧客選擇7-11的理由,除了店鋪位置便利因素以外,排在第二位的是因為食品美味好吃,占比達到46%,證明其包括自有品牌在內的食品類擁有超強的競爭力。
此外,7-11于2013年創立的咖啡產品,到2023年的10年間銷售數量超過70億杯,讓其他尾隨開發銷售咖啡產品的便利店企業望塵莫及。2023年又嘗試推出冷凍蔬菜和果汁混合飲品,預計2024年全國店鋪普及。
近日,筆者在日本考察7-11門店時,明顯感受到商品鮮度管理獨特性,與國內門店相比,日本7-11門店自有品牌商品占比高,涵蓋快餐、日用品、咖啡、酒水、點心、泡面、冰淇淋等,從現場貨架陳列觀察感受,目測陳列數量占比超過60%。
2
7-11門店拓展布局,原來倡導的三個模塊原則是上商務辦公、出行旅游、居家住宅,三年疫情干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生活節奏,應對這個環境變化提出新的三模塊原則是住宅區、都市區、郊外生活區,隨時強化跟蹤“人的位置”變量的能力。其店鋪空間規劃變化不大,結合區域環境特點,大體在140㎡左右,約有2500個SKU。
按照新的規劃,將設立升級版店鋪、新的標準版店鋪,兩種新店鋪風格均要突出場景形象、新鮮食品、數字化技術,重點要探索打造便利店和華堂食品超市組合的復合型新店鋪(SIP),營業面積擴大到100至150坪(大約在350至500㎡之間),約有5000個SKU。集中擴大生鮮三品、冷凍品、自有品牌商品,開發或引進新型設備設施。
7-11的加盟目標堅持招募家人合作者,夫妻檔大約占73%,其他還有兄弟、姊妹等親屬開店,這種做法是日本連鎖店的通用原則,目的是便于溝通、交替班,減少摩擦。
從區域分布觀察,關東地區店鋪密集,關西地區相對較少,關西地區開辟較晚,隨著和JR合作,加強物流能力,關西地區開店運營管理也在不斷加強。
行業公認,7-11有突出的單品管理能力,可以在一片主食面包素材溫度上體現出應對口味變化的能力,力爭讓每一個單品都有它明確的客戶指向,而在不同的區域環境中,商品的表現力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總部會協助門店精選商品SKU,盡量與加盟商訂貨菜單達成一致愿望。
其單品管理主要分為三個環節,一是收集需求和結果驗證情報,二是提出假設及策劃方案,三是實施配送并到店陳列銷售。背后依靠的店鋪商品軟件管理系統(SC)包括三部分,一是POS數據管理,積累和整合經營數據,加上時間帶變量和品類動銷變量。二是聚類分析新商品的動銷狀態,包括銷售促進計劃和驗證分析,三是天氣等外在社區、自然相關因素影響的綜合診斷預測分析。其后臺關注的因素包括銷售量和銷售價格的變更及數據對應變化;訂貨和檢查以及陳列數據變化;訂貨與銷售數據驗證分析。
在店鋪運營和服務終端,系統升級以后一是優化店鋪日常排班等行政管理和貨架業務盤點,二是引進非接觸式數字化終端界面,將接觸式點擊改為指示式感應,減少接觸式感染風險。三是優化7NOW即時配送服務系統,點擊下單、定制配送,最快30分鐘送達,四是增加流動售賣車,為特定區域客群提供服務。
由于2024年日本修訂加班法規,限制貨運司機的加班時間,因此,各個便利店企業都在強化低溫冷凍品比重,通過減少配貨次數來降低運營成本。7-11已經確定將每天4次配貨減少到3次以下,這個措施涉及到包材規格、宅配范圍、貨損結構變化,目前還在擴大嘗試和驗證階段,明年將全面實施新的商品物流計劃。
升級或優化數字化管理是近幾年的事情,實際上7-11一直偏重于人工管理,鈴木敏文很自豪的一件事情是建立了一支店鋪管理隊伍督導(OFC),這個團隊有2500多人,根據區域店鋪密度不同,一個OFC大概管7至8家店,主要是監督店鋪運營規范化和效率化,必要時會在店鋪具體操作,示范指導。
鈴木敏文在任時每年召集一次OFC大會,到東京聽他當面宣講,不厭其煩地用一個個操作細節,帶動和強化督導們的工作思路和操作行為。鈴木敏文下課以后,特別是隨著數字化系統升級,人工監督的功能也有新的變化。
3
綜合來看,7-11的成功圍繞三方面:
1、在供應端:堅持以我為主,與大型商社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好物,在國內調動原料及產品供應商,通過在橫濱等地的試驗店鋪試驗,取得樣本數據以后,全面推廣。用店鋪購買數據,對商品管理部門和供應方提出要求,快速做出反應,提升上游效率。這話說起來很簡單,落實到具體商品周轉效率則是非常難。
2、在運營端:以“臨近、便利”為經營理念。執行嚴格的加盟經營模式,逐漸改善加盟開店條件,提高加盟商的積極性;調整選址開店策略,跟隨客群聚集變動趨勢,降低運營管理成本,提升經營效率;改善原有的信息化運營系統,部分升級為數字化、智能化功能,維持強大的單品轉化競爭力。
3、在用戶端:不斷創新店鋪商品和不斷升級服務。豐富且貼近消費者需求的SKU布局,敏銳感知消費需求,在優化商品基礎上,策劃延伸生活方式服務項目,提升坪效和用戶粘性。
7&i控股集團未來5年的戰略目標是以7-11事業為核心,建設全球增長戰略和技術平臺,努力引領行業流通創新,實現以經營“食品”為中心的世界頂級零售集團。這一定位決定了7-11的走勢,不是簡單的便利店企業行為,而是國際化的夢想。
寫在最后
歸根結底,商品是零售之根本,是零售商經營能力的核心體現。目前國內零售業有良知的經營者都在反思,褪去浮躁,探索安全、有效的回歸“商品力”之路,但與7-11的經營者相比,我們還有巨大的差距。
鈴木敏文曾表示:“掌握市場信息的人將控制全產業鏈,即便你擁有店鋪、擁有賣場、持有生產設備和物流設施、擁有充足的人手,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該賣什么、不知道該怎么賣、不知道該什么時間賣、不知道該賣給誰、不知道該如何提高產值,那即便是萬事俱備,也是白搭。”
在筆者看來,7-11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在于,如何在動蕩的市場大局中,準確捕捉到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快速應對并實現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