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料理中的殿堂級出品,自然是非懷石料理莫屬。無論是烹飪方法、外觀,還是餐廳設計,都極盡講究、細膩。而在臺灣臺中市,一家名為“太初面食”的餐廳,也希望能復制懷石料理餐廳的考究,把從空間到餐食的那種精致感,帶到傳統面食中去。
為此,他們請來了在臺灣餐飲空間設計領域小有名氣的周易設計工作室,包括昭日堂燒肉、輕井澤拾七石頭火鍋、自在森林 Cafe&Meal 以及 NINI 意大利餐廳等,都是他們近兩年來的新作。其工作室的主理人周易自言設計思維受到莊子“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哲學思辨影響,所以由他創作的眾多餐飲空間都氣質相近,沉穩內斂的燈光環境中,透著神秘氣息的禪風。
太初面食的項目占地近 600 平米,設計團隊試圖創造出昭和時期日式民宅的那種懷舊與溫暖氛圍,建筑外觀像是個矩形盒子,用了大量特制的鑄鐵材料和染黑的風化木料加以包裹,線條極簡,給人很安定的感覺。
設計師試圖從外觀著手塑造一種情境,請來了書法家李峰在外立面上創造了“太初”二字,筆觸遒勁,搭配天然材質的粗獷肌理倒是很巧妙,下方玻璃墻內的植物墻消解了整個黑色塊狀結構的厚重,也為食客們打開了一瞥室內空間的一角,給予人想象空間。
在進入主要用餐空間之前的過渡地帶,水景成為主角。厚重粗壯的原木輕輕浮托于水面之上,一旁是縱向排列的燭燈與鳥籠,靠內一側便是格柵玻璃櫥窗,串起內外空間的流動。
另一側還有一處精致的小型藝術裝置,一盞寫有“太初”的長筒狀燈籠懸掛在一塊嶙峋的巴東石上,昏暗的地燈從四面八方將光影投射在石頭上。
進入主餐廳內,木頭元素還在延續,包括迎賓柜臺的立面、臺面以及廚房送餐柜臺的超長臺面,都是前述提到的那塊厚重原木的切片。
就餐區域的主色調亦是素雅的黑色,每一張餐桌上方懸起一盞吊燈,將焦點定于餐桌上,加上融入東方元素的窗花畫屏、日式格柵和墻面背景燈光的運用,創造出虛實交錯的意境。即便置身成排的餐桌中就餐,好似也有一份獨有的隱私感。
挨著有水幕緩緩流下的左側石墻,走過做舊的松木地板,便是一方 L 型的鏡面水池,在餐廳的最后端,一排修長的綠竹在晃動,頗有蘇州園林玩“借景”的手法。
想說這樣一家安靜素雅的餐廳,卻難免給人幾分“盛氣凌人”的態勢。但搜羅網絡評價,這里的餐點倒是“平易近人”不少,面食多在 100 臺幣左右,常常需要排隊等位才吃得到。
(來源:好奇心日報 作者:胡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