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考林過度包裝 遭遇48小時驚魂腰斬
主營業務:
目錄郵購、B2C網購、實體店
被質疑內容:
信息披露不完整,對未來風險提示不足。
狩獵者:
Kahn Swick & Foti,LLC(KSF)律師事務所
現狀:
較事發前跌幅近50%
悲情指數:★★★
中國B2C行業歷經多年的發展,產生了一批如淘寶、京東、凡客、當當這樣的電商,而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公司卻是麥考林。
2010年10月26日,頭頂著中國B2C第一股光環的麥考林在納斯達克IPO,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熱情擁抱,發行價11美元,高于此前發行價區間的最上限,上市當日股價仍飆漲56.91%,報17.26美元。此后股價高位震蕩,最高一度沖至18.50美元,市盈率高達120多倍,可見市場對中國B2C概念的追捧。
48小時驚魂腰斬
麥考林上市之路可謂順風順水,相比買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無論從業務領域,還是從背后的投資團隊來看,似乎都無可挑剔。
1996年成立的麥考林,最初以目錄郵購起家,其后業務拓展至網購(麥網)、實體店;2001年顧備春加盟后率領麥考林咸魚翻身,實現扭虧為盈;2008年,對美國資本市場非常熟悉的紅杉資本以8000多萬美元注資并控股麥考林,沈南鵬加入麥考林董事會并擔任董事長一職。直到麥考林以中國B2C第一股登陸納斯達克,并受到華爾街熱情追捧,麥考林再無重大挫折。
但是麥考林與華爾街的蜜月期并未持續多久。
11月29日,在麥考林上市剛剛滿一個月,公司公布了2010年Q3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10年第三季度麥考林實現凈營收553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070萬美元同比增長36%;毛利潤2200萬美元,同比增長23.8%;運營利潤9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10.2%;凈利潤80萬美元,同比增長246.4%。此后召開了分析師電話會議,一切看來并無異常。
但是,11月30日,麥考林開盤三分鐘后股價重挫40.21%報8美元,著實讓人大開眼界。當日收盤,麥考林由上一個交易日的13.38美元跌至8.15美元,跌幅39.08%,成交量也暴增。而且當日麥考林未公布任何與股價相關的澄清公告。次日,麥考林股價未出現絲毫反彈,繼續前一日的跌勢,跌18.4%報6.65美元,短短48小時,麥考林市值蒸發50.3%。
眾說紛紜 探究跌因
作為中國B2C第一股,麥考林的上市本來就非常受到國內外的關注,而在上市短短一個月,股價就出現這樣的“驚魂一跌”,股價從天堂跌到地獄,更是備受爭議。但是,麥考林沒有給出股價暴跌的任何解釋,國內外媒體對此也眾說紛紜。
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表示,可能由于麥考林是國內首家上市的B2C企業,投資者期望值相對較高。但相關業績以及四季度預期并沒有達到投資者期望,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局面。
另一種解釋就是麥考林為了上市“過度包裝”。此前麥考林聲稱線上比例已經為公司主要的銷售模式,但這是將其目錄銷售也算作線上的一部分,麥考林CEO顧備春曾表示,目錄郵購已不被視為一個單獨的銷售渠道,目錄的存在是為線上業務服務并作為一種廣告投放方式。可是相當部分的投資者并不這么認為,依然把麥考林看作是麥網網購、目錄郵購和線下實體店“三條腿走路”。從2010年第3季度財報會議公布的數據來看,似乎也印證了這個觀點。Q3目錄郵購帶來的電話訂單營收占比約為20%,去年同期這部分更是高達40%左右。而根據《招股說明書》,目錄郵購帶來的電話訂單和麥網訂單,一起被計入線上業務,線上業務在麥考林總營收中占比接近八成。
面對外界的質疑,麥考林CEO顧備春在微博中表示:“麥考林股價的回調,如果能讓行業更加理性,不失為一件好事。”
披露不足遭集體訴訟
就在大家熱議麥考林跌因的時候,2010年12月3日,麥考林遭遇第一宗美國投資者的集體訴訟,被指控在與IPO有關的《股票注冊上市申請書》以及《招股說明書》中包含或允許包含重大錯誤或誤導聲明,違反了1933年《證券法》。2010年12月5日、7日,麥考林分別遭遇第二宗、第三宗集體訴訟,截至2011年1月份,麥考林遭遇的集體訴訟累計已達6起。
美國律師事務所KSF以及合伙人查爾斯•福蒂(路易斯安那的前首席檢察官)宣布對麥考林就公司股票問題提起集體訴訟。該起訴代表在麥考林2010年10月份IPO中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該起訴認為麥考林在IPO相關的文件中對投資者存在誤導和虛假信息披露。在IPO完成后以及2010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10年9月30日)結束后,麥考林均未披露公司的毛利率已經受到成本和費用上漲的不利影響。毛利率的下降勢必會使被告在IPO時對外擔保和背書的預期結果無法實現。
直到2010年11月29日盤后,也就是當麥考林公司和內部人士交割了與IPO有關的、超過了1.2897億美元的普通股以后,麥考林才對外公布了真相,即IPO時已存在的問題導致了麥考林2010年第三季度令人失望的業績。這些IPO時業已存在的問題是:毛利率同比下降400個基點;銷售、管理及一般性費用同比增加20.4%,運營費用增加19.8%。這些費用支出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市場營銷費用增加了11.6%,薪酬及福利費用增加40.2%。
此外,雖然麥考林2010年第三季度財報稱凈利潤出現顯著增長,但這個增長更多是來自利息折舊沖銷,否則麥考林將報告該季度每股虧損3.50美元至4.00美元。
對此,麥考林CFO張磅在Q3財報會議上表示,“由于自有品牌的毛利率比第三方品牌產品高出約10%,而去年同期第三方品牌產品收入只占在線收入的5%,今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使得本季度毛利率有所下降,隨著麥考林吸引更多第三方品牌合作,毛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2010年12月7日,針對在美遭集體訴訟一事,麥考林對外發出回應,稱公司及其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準備針對該訴訟請求進行有力辯護,同時麥考林稱訴訟不會對日常經營產生任何重大影響。
但是此后,麥考林股價一直未擺脫低迷的走勢,2011年1月11日,麥考林收報7.21美元,較事發前的13.38美元跌去46.11%。
對于麥考林事件,紐交所北京首席代表楊戈先生在接受i美股專訪時表示:“對于一家在美上市公司來說,必須透明披露公司信息并對其承擔責任。麥考林遭遇的集體訴訟與此前那些買殼上市公司又有所區別,買殼上市公司的訴訟大多集中在作假賬、欺詐這些方面,麥考林的訴訟點則是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者說存在信息披露錯誤嫌疑。一家公司在做路演的時候,對于投資者所宣講的利潤預測、業務發展計劃,美國投資者都會相信你,并在你的信息基礎上給予公司一個估值。但是在上市披露財報后,如果你不能做到預期業績,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賣掉你的股票。”
(文/鐘日昕 胡龍飛,i美股網分析師)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