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業(yè)要做“自有品牌” 這幾個問題先搞清楚
攝影/聯商網
聯商網消息:零售的根本在于商品,擁有符合顧客需求的商品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如今,不論實體零售商還是電商,都在不斷加快PB(自有品牌)商品的開發(fā)步伐。
何為自有品牌?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簡稱PB)一般是指零售商通過收集、整理、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后所開發(fā)的新品牌,擁有自設的生產基地,或委托合適的生產企業(yè),且獨立控制銷售渠道。自有品牌商品是零售商從設計到經銷全程控制的商品,也被稱為私有品牌(Private Label)。
自有品牌的優(yōu)勢在于省去了營銷和渠道費用,有利于提高利潤,同時其低成本也反映在價格上,能吸引注重“性價比”的消費者。《尼爾森全球自有品牌報告》顯示,中國自有品牌市場占有率僅為1.3%,遠低于發(fā)達市場的15%及以上。這說明,自有品牌在中國還有巨大的商業(yè)潛力仍未被有效挖掘。
在這個從量的需求轉變?yōu)橘|的需求的消費新時代,我們?yōu)槭裁匆_發(fā)自有品牌商品?開發(fā)什么樣的自有品牌商品?國外開發(fā)自有品牌有哪些成熟與成功的經營或開發(fā)邏輯,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我國目前自有品牌開發(fā)的基本狀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自有品牌開發(fā)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未來如何發(fā)展?
為探討這些問題,8月24日晚,聯商高級顧問團特別組織了以“自有品牌”為主題的第30期線上沙龍。這是一次國際化、跨南北、跨業(yè)態(tài)的主題沙龍。本次沙龍邀請到了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上海羅森便利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晟,朗然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潘育新,國際自有品牌運營專家、螞蟻商聯自有品牌顧問夏駿桉(Arjun Bellani),美國HEB超市集團公司全球采購總監(jiān)Charli Cao曹連休,聯商網副總經理方獻禮等分享嘉賓,主持嘉賓仍為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
Part 1
為什么要開發(fā)自有品牌?
張晟認為,如果只是為了提升零售業(yè)毛利,那么不應該做自有品牌,而是要做好買手制,買斷不退貨。自有品牌的最大目的應該是差異化,做到你無我有。如果要做你有我優(yōu),市場調研能力和產品研發(fā)能力是需要積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方獻禮看來,不同類型的企業(yè)、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yè)、處于不同競爭態(tài)勢的企業(yè),在自有品牌開發(fā)方面,都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標。有些零售商是因為某些品類找不到好的產品供應商,而自己做這個品類;有些零售商是因為看到行業(yè)其他友商都在做自有品牌而跟風;也有極少一部分專業(yè)零售商(三只松鼠、百草味、名創(chuàng)優(yōu)品等)是奔著打造某種生活方式而開發(fā)和運營自有品牌的。目前階段的很多零售商的自有品牌經營策略,很少有哪家能有一個很清晰的自有品牌經營戰(zhàn)略,或者清晰的自有品牌經營策略和目標。
聯商網友王潤琦表示,為什么需要自主品牌:一類類似于沒有一二線品牌的品類,比如毛巾、廚具、簡單的雜貨。自主品牌可以提高大部分的毛利,并且能控制質量。一類是固有品牌利潤極低,品牌溢價超高的品類,可樂、啤酒、牛奶,雖然自主品牌銷售額肯定遠低于一二線品牌,但是還是能創(chuàng)造大量毛利。
夏駿桉的觀點是,中國的PB(品牌)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從“不到3%”發(fā)展到10%,本土零售商將成為“拉動增長”的關鍵 。通常在自有品牌的起步期是建立單一品牌以“開拓未來”,成熟期表現為多品牌,跨品類和數百個SKU的開發(fā)和管理。
Part 2
開發(fā)什么自有品牌商品?
在首次新零供大會上,侯毅宣布盒馬鮮生的自有品牌將發(fā)展到50%,日日鮮商品將從蔬菜、雞蛋、豬肉、牛奶四大類進一步擴展到其他生鮮品類。螞蟻商聯今年要開發(fā)80支自有品牌商品,已經在會員單位推廣的有啤酒、牛奶、酸奶等。那么,零售業(yè)到底應該開發(fā)什么樣的自有品牌呢?
夏駿桉介紹稱,在螞蟻商聯各零售商開發(fā)的PB(自有品牌)源于“地方、區(qū)域、省級”。螞蟻PB(自有品牌)的意圖為“面向全國.多渠道,在大品類有競爭力,在‘無品牌’品類有領導力”。“M我得”是螞蟻商聯開發(fā)的自有品牌,定位“面向全國,全渠道”。“M我得”的立場是專注“中高收入的購物者和消費者”,為之提供比市場領導品牌更好或同等的質量,有“更好的價值感”的產品。“M我得”營銷(主持人注:螞蟻商聯開發(fā)的自有品牌)將充分關注它的“主要目標消費者”,讓他們識別和認知到“M我得”品牌并愿意嘗試使用。基于“扎實的品類分析和最適合(M我得)的品牌形象”,“M我得”產品和SKU年內將擴展到80支,并逐步來實現自主品牌的意圖與“顧客對零售商的感知”相契合,提升各區(qū)域零售商形象。
曹連休認為,自有品牌的開發(fā)是根據公司的需求來訂的。例如:可口可樂整年銷售最高但利潤極低,所以HEB決定開發(fā)自己的可樂品牌,雖然跟大品牌競爭很艱難,但一年半以后我們從可口可樂的整年銷售額中奪回了50%的銷售業(yè)績,毛利從5%增加到30.7%。
潘育新稱,不同業(yè)態(tài)的自有品牌是不同的。折扣店:基本以自有品牌為主的業(yè)態(tài)是硬折扣業(yè)態(tài),以自有品牌和有限廠牌(低深度)共存的是軟折扣業(yè)態(tài),均一店也是折扣店的變種。折扣店現在的生活雜貨開發(fā)得越來越多,特別是均一店。專業(yè)店:以PB為核心的專業(yè)店擁有超強的競爭,從無印良品到優(yōu)衣庫再到宜家,都是成功的典范。大賣場、超市、便利店:都有一定的自有品牌比例,便利店因為有自有鮮食,所以比例最高。電商:網易嚴選、小米等,本質都是折扣店的線上化。
周勇表示,站在顧客的角度想有這么幾個方面:自有品牌,有些要做廉,有些要做好,有些要做真,例如蜂蜜就要做真。做廉、做好、做真、做美,這就是顧客的四個痛點。
農產品,原產地,如蒙自石榴、奉化市桃、奉化芋頭、奉化草莓,都是好東西,但東西好了就會有冒充,怎么辦?有自有品牌背書,讓顧客相信,我這里供應的才是真貨。
對于這個問題,方獻禮的觀點是,開發(fā)什么自有品牌是由企業(yè)的經營戰(zhàn)略或者供應鏈經營策略決定的,綜合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根據動態(tài)的數據分析,找出自己認為可以切分的“細分品類”,做到極致,打爆它,才有機會。
Part 3
國外開發(fā)自有品牌有哪些成功的經營或開發(fā)邏輯,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曹連休跟大家分享了HEB是如何開始自有品牌創(chuàng)業(yè)的。首先,HEB認為必須先要聘請一位有學歷的食品科學專業(yè)人士;第二:有食品專業(yè)人士制定食品檢驗標準,例如:農殘、化殘、重金屬、瘦肉精等是零標準還是0.01標準。HEB的Cental Market 就是以0.01的標準檢驗所有的食品。有了這個標準才開始自有品牌的開發(fā)。0的標準就是所有其它HEB門店的檢驗標準。
所有給HEB供貨的供應商必須接受HEB的衛(wèi)生檢驗標準的課程,一般為三日培訓,并且承擔自己的培訓費用。只有考核合格的供應商才能給HEB提供食品,這樣供應商才能給HEB供貨。這樣供應商供應的食品才能符合HEB的要求,做好長久的合作基礎。
HEB高薪聘請了汰漬的研發(fā)副總裁,針對汰漬品牌開發(fā)的一款洗衣液Bravo,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這個洗衣液兩年時間超過汰漬其他產品銷售額總數的20%,其現在已延伸出24個SKU。
夏駿桉表示,零售商需要“積極主動”地展示和差異化“自主品牌的質量和形象”。
方獻禮說:“我研究過一段時間的國外零售商的自有品牌開發(fā),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Costco的柯克蘭簽名系列,幾乎覆蓋了Costco的每個經營品類,目前在Costco的銷售占比超過28%,就是銷售額超過350億美金的一個系列。Costco是會員俱樂部,柯克蘭簽名系列就是打造極致的性價比,這就是這個品牌的標簽。而且Costco也在通過自有品牌的競爭力,迫使其他供應商給商店提供更大的支持。”
Part 4
我國目前自有品牌開發(fā)的基本狀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張晟認為,中國目前大力發(fā)展自有品牌的時候還沒到,因為生產企業(yè)的品質良莠不齊。當生產企業(yè)的品質相對均等,消費者才會信賴。對品質要求高對品牌忠誠度相對低的商品才適合自有品牌,品牌忠誠度高的商品不適合做自有品牌。
產品差異化即便做到,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由于品牌忠誠度不高,又很容易被模仿。所以自己的調研分析能力與生產企業(yè)之間的緊密合作研發(fā)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今天我們國家消費者看到自有品牌時還要看生產企業(yè)名稱,所以做起來難。零售業(yè)的自有品牌是需要循序漸進。Costco的kircland品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壓低價格目前在國內一定不會有好的生產企業(yè)幫你做。
周勇表示,我國自有品牌占比較低、業(yè)績較差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零售組織化程度太低,連鎖百強的銷售額還不及沃爾瑪一家的銷售總額;二是我國零售業(yè)的口碑不太好,殃及自有品牌;三是我國零售商普遍缺乏慢功夫,自有品牌商品普遍缺乏有質感和高品質的價值認同。
供應商生產的產品品質不好的情況多如牛毛。我覺得這也是自有品牌開發(fā)的機會。有關產品的問題,有關消費的需求,有些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有些則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該復雜的時候要復雜,該簡化的時候要簡化。
在方獻禮看來,我國還處于自有品牌經營的初級階段,就是在做一系列的產品,很多企業(yè)還沒到達“打造品牌”的階段。目前主要問題還是如何認知自有品牌,如何樹立目標、設計路徑,及達成策略。
一個產品是不是品牌商品,不是由零售商或社會媒體所定義,而是由消費者所定義,如果消費者覺得這個產品代表著“高性價比”或者“時尚的生活方式”,那么,這個產品的牌子就是品牌。消費者買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如果自有品牌不能做出來有利于消費者的價值,那么,是不會被買單的。
所謂零售商,就是零售專家,而不是生產專家或品牌營銷專家,做自有品牌意味著你不僅僅做零售專家,也要成為生產專家、品牌營銷專家、供應鏈運營專家,這個轉變是需要過程的。
Part 5
一句話來概括對零售自有品牌的期望
周勇:自有品牌既要做“性價比”,更要做“品價比”。
潘育新:未來我看好均一價性的折扣零售,現在生活雜貨店是個趨勢,核心還是PB。
方獻禮:能像茅臺、五糧液、華為、格力等卓越的國家品牌一樣,讓我信任。
在本次沙龍尾聲,主持嘉賓周勇總結稱,開發(fā)自有品牌,各有自己的算盤,關鍵是要有好的立場。概括地說,就三句話:零售商要有“拿手絕活”,才能提升商品管控能力;要小心觸摸顧客的“痛點”,開發(fā)既對顧客有價值,又能體現自身優(yōu)勢的商品;要做好自有品牌商品的定價、推廣與促銷活動。
往期沙龍回顧:
第29期:風口上的便利店與日本差距在哪?高管們爭論下有了答案
第28期:多位資深操盤手縱論杭州商業(yè)發(fā)展現狀,差距在哪?
第27期:零售人的幸福是什么?聽聽這些零售從業(yè)者的心聲
編后語:我國目前自有品牌商品銷售預計占比不足3%,而在“螞蟻商聯”召開的第二屆全國自有品牌大會上,預計到2018年底,螞蟻商聯開發(fā)的自有品牌數將達80支。本次大會的參會人數從去年600人增加至限額的1500人,可見全國零售業(yè)對自有品牌的關注。為此,聯商網特別策劃“談自有品牌”,一起來探討自有品牌那些事,促進自有品牌的發(fā)展。
(組織:聯商高級顧問團 整理/聯商網 張占英)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