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盒馬不歸隊
出品/市象
作者/古廿
首次入局即時零售大戰的盒馬,剛下場就拿到了獨立入口的待遇。
7月7日起,盒馬鮮生已在淘寶App首頁的“淘寶閃購”頻道獲得一個獨立入口,與“外賣”“買藥”“便利店”等類目并列。值得注意的是,盒馬本屬于“超市”類目,但此次被單列呈現,顯示出其特殊的戰略地位。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此舉的核心目標是增強非餐飲品類即時零售的供給能力,淘寶閃購希望借盒馬等生鮮零售商補足與美團在非餐品SKU上的差距。
在這之前,盒馬一直未深度參與今年阿里內部的即時零售整合。此次進入閃購,也被市場猜測是否會被整體劃歸到大消費板塊,與飛豬、餓了么等業務協同整合。但據《商業觀察家》稱,有市場人士透露盒馬不愿意。
作為剛剛達成兩個首次的探花郎,盒馬確實有底氣說不。
一是首次躋身全國前三。最新發布的《2024年中國超市TOP100》榜單中,盒馬以750億元銷售額、420家門店的成績,擠下永輝,首次來到行業第三的位置。
二是首次實現全年盈利。最新的阿里年報顯示,2025財年盒馬GMV超過750億元,線上交易貢獻超過60%,經調整EBITA首次全年轉正。這也意味著,盒馬用一整個財年的正向盈利,回應了外界關于其模式可持續性的質疑。
但在阿里力推即時零售體系重構的當口,盒馬的角色仍未徹底明朗。站在流量協同與組織整合的十字路口,盒馬能否成為阿里零售體系的勝負手,接下來就看它怎么打這場仗了。
01
盒馬還在和美團做隔離
對于此次外賣三國殺,盡管盒馬創始人侯毅已經兩次在朋友圈聲稱看好美團,但是目前這場外賣大戰中的三個玩家,盒馬只有美團尚未入駐。
以鄭州東站的定位為例,京東、淘寶平臺均可以搜索到附近的盒馬鮮生門店,而美團只能搜索到同一盒馬門店的代購店鋪。
進入店鋪詳情查看營業執照,在京東、淘寶兩個平臺的入駐方為鄭州盒馬科技有限公司,且經營場所對應實體門店所在位置。美團的入駐方為個人商戶,且經營場所為門店附近的公寓樓。顯然,盒馬至今尚未以官方身份入駐美團。
考慮到盒馬屬于阿里系,其中的陣營關系莫名微妙起來!熬陀幸环N老三(京東)和老二(阿里)組隊,防守老大(美團)的感覺!痹诶蠲粞壑,此前她在美團看到是代購門店,隨后轉投餓了么平臺下單了盒馬官方門店的商品。
“官方門店售后相對有保障一些,但是疊加各種優惠券,可能美團的價格還實惠一些。”在三個平臺,都購買過盒馬商品的王鑫認為。
所謂店鋪的保障權益,在美團的盒馬代購門店公告中稱:本地提供盒馬鮮生下單服務,一切商業行為與盒馬鮮生官方無關,線上地址僅供參考。京東和阿里平臺的售后保障,則都是由盒馬負責,可以通過官方客服電話咨詢或者解決。
在價格方面,美團代購店鋪表示下單因運營/人員/運費等成本原因回避實際商品價格上浮15%。其他兩個平臺的價格,則是跟隨官方活動來制定。
以盒馬1L規格的100%椰子水為例,優惠前的實際價格,美團是11.38元,餓了么是9.9元,美團代購店鋪實際價格上浮了15%。但是在實際下單時,疊加各種平臺活動和優惠券,實際付款價格為9.36元,低于餓了么平臺的9.41元。
關于盒馬和美團的不互通,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美團外賣上市前夕。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CEO侯毅與美團總裁王慧文在某微信群互懟的截圖在網上流傳。
“前兩年美團封殺盒馬,這個仇還沒有報,今年盒馬將推出全新的外賣模式,看看能不能把你的估值打掉一半,不要高興得太早了……”而王慧文回應道“能讓用戶更好體驗更多選擇的參與者我們都歡迎。”
現在回頭看,盒馬2023年走出盒區房概念,擴大配送范圍,在“3公里30分鐘送達”的基礎上,新增了“5公里1小時送達”的配送服務。美團也早已不再是餐飲外賣平臺,而是成長為覆蓋日用百貨、3C數碼、服飾美妝等眾多品類的即時零售平臺。
甚至當初雙方互嗆的當事人都已經退休或不再參與具體的事務,物是人非之間唯一不變的是,盒馬和美團至今依然保持著距離。但是距離之外,雙方又都擁有一種默契,盒馬沒有對美團平臺的代購商家追責,在美團平臺還是可以曲線滿足一部分消費者。
02
盒馬不甘做棋子
有零售從業者指出:“能否和美團長期保持距離,是盒馬是否具備真正獨立自主權的一種外部驗證。畢竟,所有真正獨立的零售品牌,都會希望在多平臺、多渠道賣貨,而不是只在一個生態里內循環!
盡管身披阿里系的標簽,但相比此前已被深度整合至“阿里大消費”的飛豬、餓了么,盒馬似乎始終在邊緣徘徊——既沒完全納入協同體系,也未徹底獨立發展,一直在阿里的即時零售體系中一直處于“自轉”狀態。
盒馬為何猶豫?一方面是市場地位的變化,正在讓它擁有更多和集團談判的空間。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剛剛發布的《2024年中國超市TOP100》榜單,盒馬以750億元銷售額、420家門店的成績,首次躋身全國前三。
榜單還指出,2024年Top100企業整體銷售規模約為9000億元,同比增長僅0.3%,門店總數則同比下滑9.8%。在零售市場整體增長乏力、線下擴張放緩的背景下,盒馬逆勢上升兩位,是為數不多逆勢增長的玩家。
更關鍵的是,盒馬當前所處的排名區間非常微妙:除了第一名的沃爾瑪以1500多億銷售額斷層領先之外。向上,第二名的大潤發為764億元,領先盒馬不到2%;向下,第四名的永輝為732億元,盒馬和其并未拉開明顯差距。
這意味著,盒馬正站在一個臨界點上——稍有突破,便可能超越大潤發坐上“老二”位置;若掉以輕心,也可能被永輝反超,跌出前三。在這樣的節點上,盒馬可能更希望用自己的節奏沖刺,而不是成為某個生態體系里的一個“執行環節”。
另外,還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盒馬更需要淘寶,還是淘寶更需要盒馬。
2015年盒馬立項之初,張勇就明確提出四個產品邏輯目標:線上交易額必須大于線下;單店日均線上訂單需達5000單;APP要具備獨立運營能力;在可控冷鏈成本下實現30分鐘達。
盒馬據此構建了一整套閉環體系——“五統一”(統一會員、統一庫存、統一價格、統一營銷、統一結算)——是零售業務的數字化底座,也成為盒馬長期堅持“自營+重運營”策略的底層支撐。
過去幾年,盒馬逐步驗證了這一模型的有效性。張勇此前指出,盒馬APP在無外部導流的情況下,復購率和轉化率均高于傳統電商平臺。
盒馬用實際運營驗證了一個方向:門店不是流量入口,而是物流節點和服務支點。線下為線上導流,電商效率反超實體門店,這種“線上+線下”的邏輯,使得盒馬在數字化程度、運營效率與用戶黏性方面自成閉環體系。
從平臺視角看,淘寶需要強化非餐飲即時零售供給,盒馬的加入填補了重要一環。但從盒馬自身視角看,是否整合、如何整合,更像是一道關于節奏控制和邊界管理的問題。
盒馬可以協同,但顯然不愿在尚未長得更大、更壯之前,過早被定義為某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顆棋子。
03
放養的大廠商超體系
從當前主流平臺的組織結構看,“放養”式管理,也幾乎已成為大廠對商超自營業務的主流態度。
以美團和京東為例:美團旗下的小象超市目前歸屬于食雜零售創新業務,尚未納入到核心本地商業體系;京東的七鮮超市,則隸屬“創新零售部”,同樣未與京東外賣形成深度協同。這樣的組織定位,使得商超自營模式往往和平臺模式并行發展。
一位即時零售從業者指出:“目前這輪即時零售的新增供給主要依賴前置倉模式的跑通,自營商超的增長空間有限。2018年前后,阿里、騰訊都曾重金下注實體商超,但從去年開始,基本陸續退出!
市場數據也驗證了這一趨勢。招商證券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約為6300億元,其中平臺模式GMV約4400億元,占比近七成;自營模式僅約1900億元,其中前置倉模式約900億,商超自營約1000億。
從代表性玩家來看,美團的小象超市主打前置倉,盒馬、永輝、樸樸則以“店+倉”的“1+N”模型為主。相比門店模式,倉的擴張速度更快、成本更輕、品類供給能力更強,更適合覆蓋即時零售對密度和時效的高要求。
但今年以來,這種“店”和“倉”的結構又開始重新融合。原本以前置倉為核心的小象超市,陸續在多個城市新開線下門店;而京東七鮮、盒馬也開始重啟前置倉業務,全國拓展“1店+N倉”的模型,提升線上履約效率。
從更大的視角看,這種策略轉向本質上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商超自營體系雖然受限于高成本和靈活度,但是其線下門店的品牌展示和商品力以及供應鏈體系,依然是平臺模式下即時零售差異化商品力的基建角色。
當即時零售“快、多、省”的基礎能力已被普遍拉齊,差異化商品供給與商品開發能力將重新回歸平臺競爭的核心。而自營商超體系,正是消費數據沉淀與反哺商品力的關鍵場景。
問題不在于是否要整合商超,而在于如何在組織并行的前提下,把平臺能力精準復用在自營體系中,而非簡單粗暴的整合。這將決定大廠能否真正跑通第二階段的商超即時零售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盒馬與阿里之間能否找到“不過度干預、但有機協同”的平衡點,也將決定盒馬是否能持續保持領先。
畢竟,一個被下在棋盤上的“棋子”,往往是沒有成長性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