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消費者不等于得到消費者重視
看了幾篇訪談。發現非常多的中國專家,每次提到國外的零售業,就會說國外的零售業是怎么地重視消費者的需求,然后下一句,必定是批判中國的零售業,包括同樣的外資賣場,一到了中國,就如何如何地不重視消費者——我每每都想,會提出這樣論調的學者專家,必定沒在外商零售企業待過。
外商公司非常重視消費者。
永遠都有做不完的調查去研究消費者需求。
你應該批判的是:這些消費者調研經過了翻譯成英文、法文、日文、德文、韓文……后,再加上該公司外籍領導對中國的了解程度,之后所作出來的決策,再翻譯成中文,落實到了中國干部執行,是不是真的符合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事實上是:零售商都重視消費者,只是大家的作法,是不是真的準確地抓到了消費者的需求。
你如果去問中國消費者想要什么,調查是不會有結果的。
你需要作的是:觀察。
觀察消費者的心理變化,他向往什么?他的生活模式被什么所改變。
世博第二個突破百萬的展館是法國館,換做在臺灣應該會是日本館。
中國人對歐洲的人事物,在潛在意識里的喜好程度,其實是高過中國人自己的期待。不只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北歐等許多歐洲的產品、生活形態,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購買習慣。
我兒子9歲時就有自己的電腦、手機、PSP、i-touch,他在開心網上搶車位,在新浪開博客,在淘寶上買東西(雖然是他母親花的錢)。
現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上網跟玩手機是家常便飯,要他看電視還勉強接受,要他看報紙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你洞察到未來購物習慣的改變了嗎?
我們這一代被電視影響長大,我們的下一代是在全網路的環境中成長。
我們這一代,不會使用電腦就不要當白領,有英文能力可以找到更高薪的工作。我們下一代,不會英文就不要找工作了,至于問他電腦能力如何,就像在問我們:你會看電視嗎?
但,我仍深信網路購物難以取代實體購物的樂趣,但絕對可以取代實體購物的搜尋及便捷,及其他消費者購物經驗的分享。所以,如果你企圖在傳統零售業里吸引消費者的駐足,你需要的是給予他網路世界里沒有的購物體驗。
如果讓我開賣場,我不會越開越大,商品豐富性的問題,即便是在購物現場,也可以使用科技來協助,應該問的是:你的賣場能不能找到感動消費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