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超市化”轉型,踩中了哪些雷區?
出品/即時劉說
撰文/劉老實
零售江湖的你死我活,從不給任何企業喘息的機會。當便利蜂用數字化技術重構購物體驗,美宜佳以燎原之勢在低線城市開疆拓土,日系便利店巨頭羅森,也試圖憑借“便利店+”戰略,特別是“超市化”轉型,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市場撕開新的突破口。然而兩年過去,這場聲勢浩大的轉型,卻如同在迷霧中航行的巨輪,既有短暫的曙光,也陷入了重重困境。
華麗轉身:“超市化”改造的雄心與實踐
2023年便利店大會上,羅森(中國)總裁三宅示修擲地有聲地宣布,計劃3年內將全國10%的門店升級為增強型門店,面積從80-100平方米拓展到150-200平方米。這一決策背后,是羅森對消費趨勢的深刻洞察與大膽押注。
上海金鐘路店的改造堪稱典型案例。150萬元的巨額投入,是普通門店的2.5倍,換來的是脫胎換骨的變化。門店面積從85平方米躍升至180平方米,SKU從2500個飆升至3800個,新增的生鮮區與堂食區各占15%,智能貨架與自助收銀設備的引入,讓整個店鋪充滿科技感。從數據上看,改造后的成效立竿見影,日均銷售額從5800元增長到8200元,客單價從16.5元提升至22.3元,鮮食銷售占比也從45%提高到51%。這些亮眼的數據,似乎昭示著羅森“超市化”轉型的成功。
暗流涌動:繁榮表象下的重重危機
但繁華易逝,隱憂漸顯。隨著門店面積擴大,成本如同失控的野馬一路狂飆。畢馬威報告顯示,羅森“超市化”門店房租成本占比從12%躥升至15%-18%,人力成本占比從8%漲到11%-13%,水電能耗成本更是激增40%-50%。不僅如此,商品結構的短板也愈發明顯,生鮮品類僅占SKU的10%-15%,與社區超市30%以上的占比相比相形見絀,還缺乏大包裝家庭裝商品,難以形成獨特競爭力。
武漢光谷天地羅森店的遭遇,更像是一記沉重的警鐘。120萬元的改造投入,換來的卻是慘淡經營。周邊居民更青睞大型超市采購生鮮,導致店內生鮮區無人問津,生鮮損耗率高達15%,遠超9%的行業平均水平。供應鏈也不堪重負,生鮮配送頻次增加,物流成本上漲30%,部分三四線城市甚至無法保障生鮮配送,商品結構殘缺不全。這一切都表明,羅森的供應鏈還遠遠無法適應“超市化”轉型的需求。
破局之困:多重壓力下的艱難抉擇
羅森的“超市化”轉型,絕非一時興起,而是在多重壓力下的無奈之舉。行業整體下行,2024年便利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較2023年下降1.4%,客流減少、客單價下滑成為行業通病。競爭格局更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系三巨頭在一線城市市場份額從2018年的62%跌至2023年的48%,本土品牌美宜佳以37943家門店的規模一騎絕塵,天福、芙蓉興盛等區域品牌也在加速擴張,會員制倉儲店還不斷分流高端客群。
消費者需求的轉變同樣不容忽視,從單純追求便利,到渴望便利、品質與體驗兼具。尼爾森調研顯示,68%的消費者期待更鮮美的食品,55%希望購物環境更舒適,42%會因商品種類不足而放棄購買。而羅森數字化轉型遇挫,線上訂單占比僅7.8%,遠低于便利蜂的25%,會員月活增長率大幅下滑,自助收銀設備使用率不足30%,線下場景升級迫在眉睫。
未來之路:尋找破局的關鍵鑰匙
如今,羅森“超市化”轉型站在了十字路口,面臨三大嚴峻考驗:如何平衡面積擴張與坪效提升,怎樣構建高效供應鏈體系,以及能否重塑消費者認知。便利店“超市化”的三個平衡——面積與坪效、品類與周轉率、服務與成本,羅森目前都難以交出滿意答卷。
其引以為傲的鮮食供應鏈,也面臨著區域口味差異、高損耗率等挑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羅森唯有以創新為劍,才能劈開迷霧;仡7-11的成功,咖啡技術突破與新品炸雞的推出,都憑借創新掀起銷售狂潮。羅森若想在這場轉型之戰中突出重圍,必須聚焦產品創新,找到屬于自己的差異化競爭之路。
當本土品牌不斷攻城略地,消費者對便利店的期待日益提升,羅森的2025年至關重要。這場“超市化”轉型,不僅關乎單店盈虧,更決定著這個日系品牌能否在中國市場守住陣地,重塑輝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