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行業類似“輕母嬰”?7000萬+寵物主的生意如何做?
“到家,狗吃:狗糧、三文魚、酸奶、零食、牛肋骨;我吃:吃剩的餅干,就這他們還盯著我。”凌晨1點52分,R發了條“吐槽”朋友圈。
“一個月(花在寵物身上)1500元左右吧,多寵家庭沒辦法買太好的。朋友家一只貓,主要喂生骨肉,鹿肉、火雞肉、鴕鳥肉都會買然后按比例分配味她家布偶吃。”在成都工作的阿璇養了一只橘貓一只藍貓和一只哈士奇,她稱自己算“窮養”列出的每月開銷中,除貓糧狗糧等剛需用品外,也少不了益生菌、魚油、卵磷脂等營養品。
《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養寵(犬貓)人群數量達6294萬+人,較2019年新增174萬;
另有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調查顯示,在中國寵物人群飼養寵物觀念調查中,將寵物視為孩子的養寵人群最多,占55.0%,其次為將寵物看成親人,占27.8%,即近八成用戶視寵物為孩子與親人,只有1.0%的養寵人群將寵物認作功能性動物。
養寵人數逐年上升,且養寵理念從看家護院的“功能需求”躍遷成為陪伴、療愈的“精神需求”,寵物市場迎來爆發。
“2016年左右的時候,(我國寵物市場)才剛剛破千億,我記得當時創業的時候,投資人最常說一句話是,‘小行業一千億不到,不看’。現在幾乎沒有投資人會說,我不看寵物行業是因為行業小,因為短短四五年時間,它已經破2000億,且增速未減。” 寵物行業SaaS及B2B服務商“寵知道”創始人高茂翔稱。
《2021年中國寵物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接近3000億元,未來3年行業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復合增速預計可達14.2%,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4456億元。
寵物主向自己的貓、狗投射超出寵物本身的情感價值,也就不再簡單的只關注其“吃喝拉撒睡”,而是在注重自己生活品質的同時,也希望能提高作為“家庭成員”寵物的生活水平,并愿意為此付出高溢價,由此衍生出寵物服裝、寵物醫療美容、寵物玩具、寵物保險、寵物游樂園等眾多更細分的行業。
“我們對現在(寵物)行業的理解,叫‘輕母嬰’。現代消費者對寵物的情感濃度逐漸增強,市場邏輯跟母嬰有很多相似的理念。”寵物食品品牌阿飛和巴弟創始人劉金星在接受紅碗社采訪時提出。
同屬情感消費、使用者與買單者分離,即“得買單者得市場”等諸多相似之處,讓寵物賽道,被稱作“一個育兒周期長達十五年的輕母嬰行業”。
從飼養到陪伴
國內寵物市場的變化,最直觀的體現是寵物貓開始流行。
“我們部門7個人,4個人都有貓,且平均每人擁有2.3只貓。連我這個‘貧困戶’都養了一直美短。”在北京工作的阿梨告訴紅碗社,有天她刷朋友圈,發現“滿屏的喵星人”,“大家突然都開始養貓了。”
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統計,2012年-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只持續下降到987萬只,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只增長到984萬只,這是自1994年啟動調查以來,日本寵物貓數量首次超過寵物狗;無獨有偶,國際上,美國養貓家庭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英國寵物貓數量在近幾年超過寵物犬。
在中國,正如不少人所覺察到的,“大家都開始養貓了”。《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養犬人數為3593萬人,養貓人數為2701萬人,相比2019年犬主人數量下降2.1%,貓主人增長10.2%。
作為國內寵物經濟的“新增量場”,貓經濟崛起的背后除了“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居住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且與養狗相比對財力和空間的要求要小得多。”之外,更多反映出,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下,人們孤獨感的釋放和情感寄托。
“經濟社會的發展伴隨一些問題,如人口老齡化社會,出生率下降、離婚率上升、空巢老人數量增多等,這都是一些客觀問題。老年人需要陪伴,年輕人也需要陪伴,在養育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之下,比起養育孩子,有寵物陪伴其實是很好的一個選擇,或者說,這也是發達國家包括日本在內經歷過的一個路徑。
多數人養寵物是為了緩解孤獨感,有些人會把寵物看作重要家庭成員,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去養寵物,寵物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可觀。”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指出。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高達兩億,其中8成左右是年輕人。此前曾有調查顯示,當代的年輕人72.19%在外地生活,其中61.47%的人會感到孤獨;京東數字研究院發布的《代際消費洞察報告》則顯示,60后所帶來的“銀發經濟”也在成為推動寵物消費的巨大動力,其寵物消費偏好是80后的1.7倍。
“不是人在飼養貓,而是貓在陪伴人。”電影《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中的臺詞,道出養寵人群的心聲。
“養貓的想法大概源自2018初,一個人在北京,覺得很孤獨,正巧當時經常刷抖音,被小貓咪純潔無瑕的可愛外表所‘迷惑’。”阿梨稱,小時候家里從未養過寵物,對貓的印象只存在電視中,沒有特別喜愛,大學畢業一個人在北京工作,社交媒體上也時常刷到萌寵視頻,激發了她養貓的想法。
有不少近些年開始養貓的寵物主,都表示和阿梨有近似經歷,“在沒養貓前,主要是在小紅書、快手、抖音上‘云吸貓’。”
紅碗社記者搜索發現,在抖音平臺,帶有“貓”標簽的短視頻累計播放量為1076.2億次,其中大量播放量在百萬的視頻,由萌寵博主發布,如名為“喬巴日記”的短視頻博主,共創作156個與貓相關短視頻,視頻內容主要圍繞7只寵物貓生活,配合后期技術,打造有趣的擬人化劇情,其粉絲量為591.5萬余人;B站知名寵物區UP主“花花與三貓”,通過記錄5只“性格迥異”貓的生活日常,受到粉絲喜愛,擁有336.2萬粉絲。
快手大數據研究院日前發布《2020快手寵物生態報告》顯示:寵物短視頻單日最高播放量達7億;每5.4秒就有一場寵物直播。
短視頻、直播的興起,越來越多創作者將萌寵作為內容創作的核心元素,一方面成為KOl的“流量密碼”,為其帶來更強的用戶粘性和收益;另一方面,則促成了“寵物貓”在社交媒體更廣泛的流行,不少寵物主人頻繁在短視頻平臺“炫耀曬娃”,“養寵”無形間成為了愛寵人士們的新型社交貨幣,也吸引了更多如阿梨這樣的年輕人加入養寵大軍。
“給寵物吃喝,為它們打扮,再到拍照、分享、交流,鏟屎官在討好寵物的同時也填補自己生活的白邊。人們從寵物身上獲得滿足感,對寵物相關的內容更加寬容,對圍繞寵物延伸出的行業也有更強的付費意愿。”一位行業人士介紹。
類似“輕母嬰”市場
“我每天都好焦慮!怕崽子們沒有好糧好罐頭。”暢暢養了一只重點色布偶貓,她告訴紅碗社,貓咪主要的口糧是生骨肉和罐頭,盡管家里已經囤了50多個進口罐頭,她還是感到很焦慮。
暢暢并非獨例,在豆瓣名為“愛貓生活”的小組內聚集54萬+愛貓人士,在小組內發布的眾多討論帖中,紅碗社記者注意到帶有“求助”標簽的帖子就有近4萬余篇,內容多為因貓咪患“貓蘚”、“貓咪打噴嚏”、“嘔吐”、“牙齦紅腫”、“黑下巴”等異常而感到焦慮。
圖:各大社交平臺流傳的貓糧選擇指南
“中國已進入養寵3.0時代,寵物主對于寵物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科學精致養寵更是成為寵物主的核心訴求。互聯網為寵物主之間的交流提供便利途徑,當愛寵身上出現異常時寵物主會選擇先通過網絡搜索找解決方案,這點和當下年輕寶媽們的育兒焦慮有些相似。”寵物行業人士分析。
”我們發現,現代消費者對寵物的情感濃度逐漸增強,會有不少從業者將‘寵物市場‘與‘母嬰市場’類比,因為兩者邏輯有相似之處,比如在意安全性、購買者和使用者不是一個人等。但人們對貓咪幼崽的情感濃度還比不上對人類幼崽,所以我們更愿意將寵物市場類比‘輕母嬰’市場。”劉金星說。
沿著“輕母嬰”這一思路,不難發現,當下寵物市場有著與20年前母嬰市場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兩個行業同屬“情感消費”,不受季節影響;
其次,兩者都具備“商品的消費者和購買者是分離”的特點,母嬰業,父母作為購買者,消費能力決定了母嬰消費的層次,“消費升級背景下,新一代父母育兒理念從過去傳統‘喂養’孩子,轉變為現在的科學育兒,在需求上派生出紙尿褲、奶粉、服裝、知識、醫療等”,同樣的隨著養寵理念的普及,寵物主也致力為寵物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質,從而催生玩具、營養品、醫療、殯葬、攝影等細分行業。
還有產品安全性方面,同母嬰賽道一樣,不少購買者會產生比其他賽道更嚴重的“疑慮”和“焦慮”。寵物食品品牌PetChoice創始人劉奕辰告訴紅碗社,“現在的寵物賽道比較像5-10年前的母嬰賽道,所有產品開始做精細化升級。
消費者給寵物和嬰兒購買東西是一樣的心態——安全第一。從原料溯源到工廠制作流程的把控,再到產品檢測,消費者希望把每個環節可視化,相應的,品牌也會受到市場各端的的監管,經得起檢驗的品牌才能活下來。”
青山資本投資經理艾笑也曾指出“(尤其) 在食品領域,寵物行業和母嬰行業有很相似。 第一,因為它們存在著一個共性,也就是使用者、購買決策者分離。 使用者是小孩子和寵物,購買決策者是母親或者寵物主人,雙方都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供養關系。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用戶的粘性高,對品牌忠誠度強,產品使用年限長,復購率高。 難點是第一產品從設計和使用體驗上要滿足雙方的使用需求、審美需求等;
第二,品牌對消費者決策中影響極大;
第三,雖然從目前來看,母子關系相較寵物主和寵物的關系更復雜多元,但隨著新一代養寵人群的成長,寵物和人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復雜,對產品和品牌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寵物市場“輕母嬰”化,究其底層邏輯,還是回歸到寵物主投射在寵物身上的感情程度漸深,“我們看好未來寵物市場,很大程度是因為未來00后更具備對寵物投入更多情感傾向,屬于精神消費。”寵物家庭生活方式品牌“TAFFEE太妃”創始人楊力稱。
不創新就會“死”
潛力巨大的千億市場,眾多玩家入局掘金,相關創業公司的融資頻率也在逐年上升。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寵物”的在業/存續企業110.35萬家。從投融資情況來看,2011年至今,我國寵物賽道共發生投融資358起,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僅2021年上半年共有25起融資事件,共融資60.56億元,經緯中國、青松資本、騰訊投資、挑戰者資本等均已押注。
與此同時,百度、京東、天貓等互聯網大廠也加碼寵物賽道,今年4月,天貓快消事業部總經理激云稱,“天貓寵物升級為一級行業,重點發力寵物賽道”;5月,京東寵物舉行2021年戰略升級發布會,提出將在未來一年內,孵化超50個第一梯隊新品牌。
藍海市場,賽道也愈加競爭激烈,機會在何處?
寵物食品無疑是現階段主戰場。《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寵物食品消費(主糧、零食、營養品)在整個養寵消費結構中占比最高,達54.7%。
”寵物行業目前在國內只是剛剛起步,細分領域較多,我們更看好食品和用品等與寵物相關比較基礎且高頻消費的領域,這個領域既能滿足養寵?群的剛性需求,也存在國產快速替代進口的行業發展機遇。”合享資本投資總監余立言曾表示。
“寵物主糧常常被忽視,但是確是銷量最高的品類。以我們門店舉例,我們這么多連鎖店,貓糧和狗糧的消費額占到我們整個店鋪營業額的40%多。和母嬰店的奶粉很像,大家買主糧會認品牌,但是買其他的用品、玩具、營養品,看性價比、看顏值。”寵知道創始人高茂祥。
開源證券在今年7月,結合天貓平臺618期間的銷售數據,對寵物食品行業的市場趨勢進行分析。分析報告指出,寵物食品市場呈現國產品牌認可度提升、全品類品牌優勢顯現、頭部品牌價格穩中有升三大特征。
與往年相比,國產品牌銷售占比上升,已出現銷售額10億級左右的多個本土品牌,如比瑞吉、乖寶、華興等。
國產頭部品牌中,麥富迪銷售規模繼續保持領先,天貓平臺全品類(貓狗主糧、零食)合計銷售額7650.3萬元,同比增長19.5%,超越皇家的6426.7萬元。中寵股份旗下品牌合計實現銷售收入3161.8萬元,同比增長19.1%。
“(寵物市場)會呈現基礎品類消費頭部化,會越來越少;其余,(隨著寵物主人對寵物的情感增強)為了健康、增添生活趣味性、社交需求等消費品類占比將越來越多。”楊力在接受紅碗社采訪時提出判斷,作為寵物賽道的新入局者,他認為“不創新就會死”。
為此,太妃團隊在產品研發上選擇“另辟蹊徑”,區別于市面上以“功能性驅動”的研發邏輯,而是以“寵物伴侶”情感角度開發產品,兼顧寵物和寵物主人的需求,通過寵物調味料、寵物奶茶、寵物啤酒等差異化產品實現破圈;
同樣是寵物食品新品牌,PetChoice選擇關注到寵物在不同生長周期的飲食需求差異,從國內寵糧較為空白的功能型食品出發,推出滿足不同年齡段寵物營養需求的產品,切入市場;
今年天貓雙十一,躋身貓主糧TOP10、“雙11全程成交額破2700萬,同比增長超1000%”的新銳寵糧品牌“阿飛和巴弟”則是從營養劑入手,與優質國際供應商法國‘拉曼集團’合作,打出產品差異化。
乖寶集團董事長秦華也曾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影響一個寵物糧品牌業績好壞的壁壘最基礎的是產品品質;第二是研發創新能力,這將是未來品牌間的主要競爭點,并不是靠一款好產品就能打天下;第三是供應鏈能力;最后是品牌的推廣方式。”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也指出 “單從寵物行業創業來看,我認為食用品品牌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和機會,但最終能跑出來的公司需要同時擁有以下這幾項復合能力:產品研發能力、產品制造能力、品牌戰略能力、渠道能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