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股票”背后,奈雪們的資本焦慮
奈雪向5000萬會員推“虛擬股票”
走勢與港股行情掛鉤
前幾天,“新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一周年之際,因推出“奈雪幣”和“虛擬股票”,引發網友熱議。
簡單來說,奈雪幣可以用來購買奈雪股票,也可通過買賣股票賺取奈雪幣。而這個虛擬股票,和奈雪港股行情掛鉤。喝杯奶茶的功夫就可以成為奈雪股東,還能過把炒股的癮。這一次,奈雪是上演了現實版的“大富翁游戲”。此舉是希望依托5000萬用戶,建立全新的流量池。
高曝光的營銷帶來實打實的現金流,不過,引發了爭議。
有媒體稱其“不務正業”、“換個花樣薅羊毛”。也有不少網友質疑,類賭博模式涉嫌“非法集資”。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奈雪這波營銷,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扭轉其股票在資本市場的頹勢,2018-2021年,奈雪的茶連續四年虧損。其市值從上市初始的最高峰300億,下降到如今的108億。
畢竟,原先那么高的估值,奈雪需要新的增長點,投資人也需要新概念,高估值也有“后遺癥”。
從股價腰斬到自降估值
最近,和資本有瓜葛的高估值品牌“都挺難”
但從原先的高估值到如今的股價頹勢,并非奈雪一家。
作為“小酒館第一股”,海倫司單店估值曾經近5000萬、市值一度超過300億港元。而前幾天,因港股餐飲板持續走低,海倫司跌幅超過9%,時隔一年半,股價腰斬,凈利潤大幅下滑,目前在港股市場估值僅為201.44億。
就在2個月前,估值28億美元的Manner咖啡遭遇“員工開撕”,并被多家媒體評價為“持續歇業和三大成本增加,品牌雙向承壓”,甚至有媒體發文標題為《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再往前看,知名咖啡品牌TIMS中國于今年3月公告:“TIMS中國的合并前估值從16.88億美元調整至14億美元”。這是2022年第一個公開降低估值的消費獨角獸。
再來盤點上半年近50起餐飲業融資,對比上一年度,次數和金額都有所下降。據CVSource投中數據,2021年下半年以來,消費領域投資數量及交易金額斷崖式下降,和之前“天價估值”層出不窮相比,一些過去的“明星項目”甚至降低估值也無法獲得融資。
進入2022年以來,餐飲賽道準備要IPO的更多了,投融資卻越來越少。
一邊是曾經被“捧上天”的高估值品牌,另一邊是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資本的態度明顯變得理性起來。
低迷原因何在?
前兩年,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在找消費類項目,而餐飲作為消費類的典型代表,自然也備受關注。然而,進入2022年,大家變得拘謹起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疫情的原因。持續近三年的疫情,對于整個投資界的正常工作造成了影響。尤其是最近半年,北京、上海處于斷斷續續的封控狀態。這兩個地方投資人最扎堆,見項目的機會屈指可數,業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也相應受到影響。
一位投資人笑稱:上半年就干了兩件大事,一是過年,二是隔離。
其次是行業放緩。以往整個行業動輒10%、甚至20%的年增長已成為遙遠的記憶,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2021年3月份的34.2%持續下降。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5%,餐飲的數據更是慘不忍睹。
第三,是上市企業狀態不佳,給賽道帶來了“心理陰影”。這些品牌的共同點是:強勢登陸資本市場,卻后勁不足,一路下跌,甚至股價相比歷史高點直接“腰斬”,“虛胖效應”讓投資人嘗到苦果。在資本市場上,海底撈就是典型的標桿,如今海底撈也面臨所謂的“價值回歸”,估值也不斷下調,其他餐飲品牌自然也會有較大幅度的調整。
不僅如此,不少高調的網紅餐飲項目被爆出裁員、關店等消息,也沖擊著資本對高估值項目的信心。
第四,估值普遍虛高,餐飲還是得回歸盈利現實。早前投資熱情高漲,甚至近乎“瘋狂”,單店估值超億元的項目比比皆是,只要稍微帶點創新的東西,或者年輕人喜歡的品類,以及早期有增長,就會大批投資人蜂擁而至。至于這個“增長”是源于什么、能持續多久,很多人不在意。
“估值普遍虛高,而大多數新消費公司都還沒有學會如何盈利。而現在,靠估值泡沫的擊鼓傳花式游戲已經終結。高估值,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消化。”一位投資人坦言。
專注餐飲賽道投資的智資餐創創始人、中烹協總廚委常務副主席、投資人郭曉東認為,所有的投資行為,在面臨不確定性的時候都會謹慎。餐飲的迭代速度是很慢的,而且是永遠“日不落”的產業,賽道本身沒問題。但是,流量不等于賺錢,無論怎樣,最終要回到單店運營上來。
資本回歸理性,回歸長期價值
任何事物都遵循“物極必反”的原則。資本也是一樣,暴增之后,必然經歷冷靜期。而冷靜期過后,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調整期。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長期價值”是新時期重要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在“沒錢可燒”的時候,品牌還能不能持續增長。
這很考驗品牌的盈利模式,畢竟資本也不想“冒險”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資本更愿意投資經過驗證的、完成從0到1的、財務數據健康、有良好成長性,甚至是準IPO項目。比如巴奴、老鄉雞這類“穩健性”選手。
麥星投資是老鄉雞、老娘舅的投資方之一,在食品飲料投資中的一大特征是“穩健但不失銳利”。合伙人鄭重在接受老板內參專訪時坦言,過去兩年的資本和新消費的火熱,是由各種宏觀、微觀多種因素導致的。現在大環境不確定性高,尤其外部大環境在劇變,甚至很多事物還處于演化過程。對于消費市場來講,經濟狀態、個體收入都隨之受影響,哪怕短期經濟有所恢復,但對大環境的判斷總體上依舊不算十分樂觀。
“收入、消費意愿都仍未到發生邊際變化的時點,資本還是更看重消費基本面,更關注‘勝率’,并優先選擇有差異化打法的玩家和優秀企業家及團隊組織的品牌。”鄭重說。
郭曉東坦言,組織力、產品力、營銷力,這是三個重要的衡量維度,要有主次和先后之分。一個健康的投資生態下,先看重組織力,其次是產品力、營銷力。但如果光在營銷力上加碼,走不遠。經歷了先前的“虛胖效應”后,投資機構的考核目光正從營銷力轉向組織力。
“新消費在前兩年,是營銷驅動的泡沫,高額的營銷費用比比皆是。但產品力不夠、性價比不高,沒有復購,導致后驅動力不足。”另一位投資人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他透露了一個案例,某品牌進軍北京開店,40㎡的店花了800萬營銷預算,高傳播、高熱度、高舉高打,創造了“首日18W的極致坪效”。瘋狂排隊一個多月,然而時間一長,“賬算不過來了,市場漸漸清醒了”。
至于品類,一是快消零售屬性的業態,二是高頻剛需依舊具備可持續的生命力。
疫情反復下,很多門店開了又關,處在不確定中。這個時候,具備快消、零售屬性的業態也更受資本青睞,比如預制菜品類。舌尖科技獲得10.5億的B輪融資,確實讓這個品類的入局者大獲信心。
高頻、剛需、復購是選擇品類效率的關鍵詞,麥星更傾向于“具備剛需屬性”的餐飲品類,在鄭重的描述中,具體定義為“三全企業”:全人群、全時段、全品類。“餐飲投資首先要回到需求本身,具備剛需消費屬性。基于這個前提,麥星關注不會局限在某個菜系、不局限于有限用餐時段,產品和消費需求的延展性更強的餐飲品類,是我們重點關注的。”
英雄所見略同,郭曉東有同樣的理解。在他看來,“升級的簡餐快餐”還有很大市場,在營養健康、口味、性價比都做好平衡的情況下,牛羊肉、小海鮮等品類還有很大的機會。
公開降低估值
是好事還是壞事?
說到現在的餐飲老板,一位投資人開玩笑說:最大的變化是,老板們沒時間向資本吹牛了,而是低頭專注反省,專注自家的產品打磨、運營優化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似乎不是壞事。
因為“上市即巔峰”,是神話,也是陷阱。站在更長遠的時間軸來看,獨角獸們開始降低估值,無論主動選擇還是被動調整,這個結果都是必然的。畢竟,市場終將回歸理性。
但從品牌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一位去年拿到天使輪融資的投資的品牌CEO向內參君“倒苦水”:估值降低,資本的情緒降低,連帶投融資金額降低。同時,還要面臨各類不確定性,比如年初談好一個1.5億的投資意向書,過完節,沒想到基金公司倒閉了…
餐飲還能迎來下一個高估值周期嗎?
大手筆、大機構、高估值、高頻次,是不少業內人士對過去一年的綜合評價。在這之后,餐飲還能迎來下一個高估值周期嗎?我們采訪了多名投資人,看法大致如下:
>抄底論
在不久前的一次圓桌論壇上,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在整個市場極度悲觀的時候,去關注一些被錯殺的好的餐飲企業。
當然,這里也有前提:第一,一定要等到行業極度悲觀的時候去配置,或者叫抄底。第二,要確信這個企業不會在這次疫情中倒掉,經營是可持續的。第三,要有足夠的耐心,持有足夠長的時間,這個磨底的過程有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多的時間。
>周期論
而另一位投資人坦言,中國餐飲還有五年的窗口期,是五年的品牌成長、品牌創造的窗口期。好的品牌涌出現象還會繼續。
郭曉東則認為,餐飲行業永遠會有高估值的發生。人工智能(科技)、餐飲(日不落行業)這兩條賽道依舊充滿希望。“要么投前沿,要么投民生。一個是引領,一個是兜底。”
>跨界論
2022上半年,大廠紛紛裁員,人才外溢的現象十分明顯。永定門電烤串CEO王煜認為,新老餐飲人的結合,沒準是下一個突破口,跨界者也會通過自己的能量,給傳統行業帶來新視角。“大廠出來的中層,做飯不一定好吃,但運營比餐飲人強百倍。價值觀不一樣,結果也許有驚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