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的供銷社,你了解多少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11月1日傍晚時分,一則名為《供銷社重出江湖?我們采訪了內部知情人士》的報道出現在了聯商網APP實時熱讀榜首。起初我是沒在意的,但發現朋友圈越來越多的轉發時,忽然感到似乎有什么“切關群眾自身利益的大事”即將發生,不然為何會如此群情洶涌?做了一番功課之后,我忽然驚醒:大眾的情緒其實源于一種集體的、莫名恐慌。
說到此各位可能一頭霧水,先讓我問幾個問題:
1、有多少人真正經歷過供銷社時代?
2、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供銷社是干什么的?
3、有多少人了解當下的供銷社是做什么的?
我想能一口氣答上這幾個問題的應該寥寥無幾,更別說新潮的主流網民了;真正能答上這三個問題的,反而不會參與其中,即便參與也是“糾正、辟謠”,因為大家在議論的重點與實際完全不是一回事。
參與這場熱鬧流量盛宴的,或許有居心不良者、有看熱鬧不嫌事大者、有借機蹭流量者,但更多則是抓住或借機表達同一種恐慌情緒:怕回到過去。
由此,本文應運而生。
01
供銷社也是舶來品
細究供銷合作社的由來相當悠久,歷史上第一個合作社出現在1761年的蘇格蘭芬威克,那一年的3月14日,在一間簡陋的村舍里,當地的織布工手工將燕麥片裝袋,放在約翰·沃克粉刷成白色的前廳中,并開始以折扣的方式出售各種商品,形成芬威克織布工人合作社。
現代合作社出現在1844年的英國,在羅奇代爾鎮的棉紡廠工作的28名紡織工人,成立了第一家現代合作社——羅奇代爾公平先鋒社。當時紡織工收入微薄,時常買不起食品和日常用品,于是他們決定通過合作的方式,匯集稀缺資源,以更低的價格獲得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可以集體銷售面粉、燕麥、糖和黃油。同時,他們也奠定了現代合作社的原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公平交易、按績分利。
清末民初,合作社這種“西方思想”最早通過日本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1900-1910 年,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 的兩位日本歸國經濟學教授開授了“產業組合”課程,中國報刊文章將合作社稱之為“協同組合”、“協社”、“協作社”。1919年,留美歸國的薛仙舟將“cooperative”譯為“合作社” ,從此這一譯名就成了標準。
以上是我搜集到的關于供銷社的誕生及傳入史,可見它源自西方,是在物質條件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由民間自發形成的一種商業流通模式,而非官方或機構塑造而成。用馬列主義的話來講即“服務于一定客觀經濟基礎的產物”。所以,它真正源于現實、源于人民。
因此,合作社在我國也是“基于經濟基礎與需要的產物”,其初衷是解決供應不足,有效解決大眾生活需求,且在抗戰時期及計劃經濟時期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大家當下對供銷社的恐慌應該源于計劃經濟的傳聞,之所以用“傳聞”來形容,是因為當下的主流網民極少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即便經歷也只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特點而經歷過相關地方的特殊性,只是局部,無法“以偏概全”。
這些傳聞更多見于一些著作,而相關著作的意識形態多不是真正經歷者或是同胞。換言之,就如讓外國人講中國歷史與民俗,你說能準嗎?
所以,當下恐慌的同胞們似乎完全曲解了供銷社,應明確它是源于客觀現實、源于大眾需求而自發產生的,就如過去的BB機、打字機、石器時代的各類工具等等,你能因如今它們完全沒有使用價值了就否定它們曾經發揮的重要作用嗎?如果沒有它們作為基礎,會有后來的手機、電腦以及各類先進工具嗎?以當下的視角看過往永遠是偏見的、有問題的,相信100年后的人類回看今天的我們,就像我們回看石器時代的人類一樣:怎么會這么落后?
當下大家眼中的供銷社亦然,它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戴著有色眼鏡的我們。
02
如今的供銷社
如今的供銷社又是怎樣的存在?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武長海曾表示:供銷社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作為國有機構的一種保留至今,但經過這么多年,“雖然從名稱上還是供銷社,但已經完全不是過去的概念了。
武長海指出,當前的供銷社沒有過去那么強的行政屬性,已成為了公司制,“將現在的供銷社和計劃經濟聯系起來是一種誤解。現在更多是類似日本的農業協會,相當于村民的自助組織,為農民科學種植提供產銷服務等。”
北京團結湖天宇市場“供銷便民服務中心”
圖片來源:國資京京(北京市國資委公眾號)
另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介紹——其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領導。供銷合作總社的職責包括宣傳“三農”方針,指導全國供銷合作事業發展;根據授權,對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經營進行組織、協調和管理等。
所以,如今供銷社的重點在于“三農”、在于“鄉村振興”,而且它是市場經濟下的供銷社,它的運營模式是公司制。因此,究竟我們為什么恐慌呢?和我們的關系是什么?誰該真正恐慌?我感覺真不應是我等普通網民吧,反而對大家更多是利好啊。
03
誰才該怕“供銷社”?
根據聯商網《供銷社重出江湖?我們采訪了內部知情人士》一文中相關解讀,當下供銷社的意義與作用主要在于:
1、保供穩價。自疫情發生以來,保供給、穩物價意義重大。大城市有眾多零售企業可承擔保供任務,但在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卻缺乏供給渠道,一旦發生疫情或重大自然災害,基層供銷社系統可發揮重要的保供作用。其實,不止供銷社進場,地方國資也都在布局。
2、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縱觀中外,糧食安全歷來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供銷社體系,對于維持糧食價格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防止資本控制我國農業有重要意義。
3、支持農業生產。當下,農民種地成本最大的支出當屬農資成本,占比可達六成以上。供銷社具有集體所有制經濟性質,如果以更加合理的價格出售農資,則可大大降低農民的種地成本,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4、前段時間,董宇輝一句“谷賤傷農”引爆了相關話題。尤其是“東北農嫂甜玉米事件”更是暴露了一個殘酷事實:農民的農產品賣不上價,消費者卻要吃高價農產品,錢都被中間商賺了。重啟供銷社系統,如果可以實現高效產銷對接,減少中間商賺差價,對農民和消費者來說,都將獲益。
我越看當下的供銷社越像歷史上為穩定物價、供應發揮重要作用的“常平倉”,這完全是農民與消費者的大利好,為何大家反而會如此恐慌?真該恐慌的應該是囤積出奇的奸商、企圖影響我國糧食供應的不良資本及外部勢力,我們的恐慌究竟是哪到哪啊?
結語
這則事件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這正反映出當下全社會的焦慮情緒,以及相關教育、宣傳的問題與缺失。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重要方法論即“否定之否定”,其用了一個很有韻味的詞叫“揚棄”,意思是“不完全取、也不完全棄,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新時代的供銷社必然有新時代的特點、特色。
當然這是基于客觀現實、物質基礎、歷史條件、人民需求等多種條件下決定的,這是汲取了過往寶貴經驗與慘痛教訓后的新版本。就像如今的你,和五年前的你,還是同一個你嗎?所以,辯證的看一切,很關鍵。望有啟發。
參考資料:
1.供銷社前世今生-鳳凰網
2.供銷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每日經濟新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