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一杯的酸奶,為何讓人破防?
來源/億歐新消費
撰文/江晶
前有100多元的“雪糕刺客”,今有68元起步的“酸奶刺客”。
近日,“茉酸奶新品問卷價格選項最低68元”話題沖上熱搜。隨之而來的“茉酸奶回應高價酸奶”、“喝茉酸奶5天胖了6斤”等話題持續發酵,將茉酸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情的起源,是7月7日茉酸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關于榴蓮奶昔定價的問卷調查。
茉酸奶在文中稱,由于此前真·蘇丹王榴蓮系列深受青睞,致使蘇丹王榴蓮供不應求,大部分門店都存在售罄的情況,因此品牌決定將該系列升級調整,選擇了源自馬來西亞的貓王山榴蓮。貓山王為榴蓮中的精品,因此無法避免昂貴的價格,茉酸奶決定將定價權交給消費者,并提供了68元、88元、108元三個選項。
這下圍觀網友們怒了,紛紛沖到評論區吐槽,點贊最多的一條留言是:“68起步,這世界上沒有你愛的人了嗎?”
圖源:茉酸奶微信公眾號
茉酸奶的高價一直飽受吐槽,一杯牛油果酸奶奶昔價格在29-34元,這次的定價問卷更是將“貴”演繹到極致。根據窄門餐眼數據,茉酸奶的人均客單價為27.34元,比奈雪的22.84元及喜茶的20.81元都要高出不少。
一家以“貴”出圈的酸奶,到底什么來頭?
01
貴過奈雪和喜茶
半年開出900家
其實,茉酸奶這個品牌已經誕生快10年了。
9年前,有商業頭腦的趙伯華在上海臨港開了第一家茉酸奶,主打產品是“新鮮水果+酸奶”,講究的就是新鮮、現制。一開始茉酸奶的定價就高于普遍的茶飲價格,木瓜奶昔售價16元、牛油果奶昔售價18元、榴蓮系列售價20元。
當時的飲品市場,一邊是CoCo、一點點等一眾新茶飲品牌,在資本的助推下開始跑馬圈地;另一邊是傳統液態奶業三巨頭光明、蒙牛、伊利,先后推出子品牌莫斯利安、純甄、安慕希,憑借均價40-50元/箱的常溫酸奶收割人心。
兩頭夾擊之下,“高端”的茉酸奶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它是如何存活下來并突出重圍的呢?
其實直到2019年,茉酸奶也才開了7家店。低調的趙伯華一直悶聲做產品,沒有開放加盟激進拓店,更是極少對外發聲。因此茉酸奶這個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行業內的“小透明”,這種局面在另一位合伙人顧豪加入后才發生改變。
原本是口腔醫生的顧豪,通過開甜品店賺到了第一桶金,此后涉足了咖啡、燒烤、火鍋等多個餐飲業態,但都沒做出什么成績。后來將目光瞄準了易于標準化的茉酸奶,于是他在2020找上趙伯華,希望加盟茉酸奶。
顧豪以入股的方式加入了茉酸奶,之后他開始擴建團隊,打磨供應鏈、做營運、培訓、招商等等,尤其注重在加盟和營銷上發力。
在產品策略上,茉酸奶采用“打爆大單品”的方式,以牛油果系列為主,以“一杯就有一整顆牛油果”的Slogan將品牌與牛油果深度綁定,形成“品類即品牌”的消費心智。
“水果+酸奶”的組合,集顏值、健康、時尚于一體,很快在社交平臺掀起一股種草風,不少KOL、KOC們紛紛做起了“自來水”。一波注重健康、時尚、小資生活方式的網友們被吸引,跟風做起了“茉酸奶牛油果奶昔復刻”。
在社交平臺上出圈后,茉酸奶又趁熱打鐵,在2021年、2022年兩次登陸李佳琦直播間以進一步增加品牌曝光度。2022年10月、12月、2023年2月,茉酸奶又在抖音上一共進行了三次官播。
圖源:茉酸奶官方微博
經過兩年的排兵布陣,茉酸奶迎來了“收割時節”。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茉酸奶目前在全國有1238家門店,其中有905家都是2023年落地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10月到2023年2月,茉酸奶5個月期間核銷用戶數達148.9萬人,其中新客數占比為61.31%。
雖然價格偏貴,但不少消費者愿意花更多錢為“健康”買單。同處于飲品金字塔頂端的喜茶和奈雪恐怕都難想到,自己花錢花心思教育出來的高端飲品市場,意外給茉酸奶提供了生長土壤。
“操作簡單易復制,單店模型一經跑通,線上引流+線下拉新的模式,和茶飲店如出一轍,但不同于奶茶的甜膩,水果+酸奶的組合更加吸睛,在茶飲內卷的當下,健康、時尚元素是吸引都市白領的要訣。”一位消費分析師指出。
02
高價格≠高品質?
“酸奶刺客”刺痛了誰
一杯平平無奇的酸奶,能有多貴?
打開茉酸奶點單小程序可以發現,“酸奶+水果+堅果/小料”的組合普遍賣到20元以上,牛油果、蘇丹王榴蓮系列產品更是超過了30元、40元,是名副其實的現制飲品“新貴”。
圖源:茉酸奶小程序
以牛油果酸奶奶昔這一“網紅單品”為例:古茗的“牛油果巴旦木奶昔”售價19元,茶百道的“酸奶牛油果”售價21元,7分甜的“牛油果酸奶奶昔”售價22元;而茉酸奶的牛油果酸奶系列,則要賣到29-34元。
有網友估算了售價29元的原創牛油果酸奶奶昔成本,其原料為一整顆牛油果、酸奶、奶漿、冰塊,按照市場價粗略估算,加上包材、輔料等,綜合成本約為10-12元,毛利率大概在65%左右。而且,門店通常能拿到更低的訂貨價格,所以實際毛利率可能更高。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茉酸奶之所以在內卷的茶飲市場中“逆勢高價”,是因為其主打的牛油果、榴蓮、巴旦木等產品比較匹配品牌的超高端定位,這類品牌并不鎖定追求高性價比的消費者。
如果僅僅是貴,可能不足以讓網友“群起而攻之”,之后被曝光的高熱量、疑似使用植脂末等問題,更為致命。
就在上周,有微博博主稱自己喝茉酸奶5天胖了6斤,很快沖上熱搜。接著,各大社交平臺的博主們開始對茉酸奶的各款產品做進行測評,發現絕大多數飲品的單杯熱量超過400大卡,網友吐槽“看著健康,實則是熱量炸彈。”
圖源:微博
緊接著B站又有博主爆料,茉酸奶使用的一款奶漿名為“上野漫道”,并且發現這款奶漿的包裝袋上出現“植脂末”字樣。
公開資料顯示,植脂末也被稱為奶精,能夠改善食品的內部結構、增香增味。其弊端在于植脂末主要成分氫化植物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對身體有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記憶力消退等風險。
圖源:網絡
雖然植脂末的使用在茶飲界并非新鮮事,但接二連三的價格、原料爭議,讓茉酸奶樹立的健康、高品質形象面臨“塌房”。
針對上述質疑,有媒體求證茉酸奶,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原料確實沒有植脂末”,但缺乏證據且并不正式的回應很難讓人信服。
7月15日晚,茉酸奶在微博發布公告,針對近期的種種質疑做出回應,但并未明確表態原料是否含有植脂末,只是說明了自家酸奶、冰淇淋原奶以及牛油果的來源,并強調使用的奶漿完全符合國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
圖源:微博
“茉酸奶這次的風波已經對品牌造成了不良影響,很多網友表示在降低價格以后才會考慮購買,這也讓茉酸奶的定價受到了沖擊。之后還能否占據‘網紅’地位,得到更多消費者認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一位品牌策劃人對億歐新消費表示。
歸根結底,茉酸奶的“危機”主要是讓消費者產生了“貨次價高”的感覺,產品品質和價格不匹配。
對此朱丹蓬認為,高端、超高端的定位不只體現在價格上,消費者對品牌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茉酸奶以“鮮活”、“低負擔”、“本真味道”等賣點吸引消費者,也意味著其對產品品質、健康的要求更高,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漏洞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情緒,都將對品牌造成巨大傷害。
03
“高端”酸奶還能跑多遠
近幾年,如茉酸奶一般的高端酸奶品牌頻現,酸奶似乎已經發展成了大家喝不起的樣子。
比如被稱為“酸奶中的愛馬仕”的Blueglass,產品打著“膠原蛋白”、“玻尿酸”和“雪燕”等標簽,被稱為“酸奶界的愛馬仕”。Blueglass的一杯牛油果酸奶價格為45元,最便宜的酸奶也要29.9元一杯,也曾遭到網友們的吐槽。
其他主打現制酸奶的品牌雖然不走高端路線,但售價也不便宜。比如蘭熊水果酸奶售價在22元到35元不等;K22的牛油果、草莓、芒果、桃子酸奶飲品售價均為18元;王子森林價格也在15-25元間;一只酸奶牛則集中在15元價格帶。
高端酸奶如此定價的一大直接原因,或許在于選址。
截至2021年,Blueglass約90%的門店都在星巴克隔壁,大多位于繁華商業區或高端寫字樓附近;茉酸奶50%以上的門店開在A、B類商場的B1層和一樓,這種地段的產品注定了不便宜,必須有較高的毛利率才能cover住昂貴的租金和人力。
有投資人分析,除了原料、租金、人力等成本因素,高端酸奶敢賣高價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抓住了“健康、時尚、都市白領”這幾大關鍵要素。
另外,資本推動或許也是一大原因。
蘭熊鮮奶早在2019年和2020年就先后完成天使輪和Pre-A融資;Blueglass曾在2021年一舉拿下超2億元B輪融資,同年,新希望乳業以2.3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只酸奶牛60%的股權;即便是在消費融資并不活躍的2023年,也先后有王子森林、麗茉酸奶獲得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開出1200多家店的茉酸奶卻至今沒有過公開融資。
直接的原因可能是,開放加盟前其拓店較慢,門店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開放加盟后,還有一筆加盟費收入,更沒有必要融資。
更重要的是,從資本角度來看,茉酸奶的商業模式壁壘不高,能夠快速出圈很大程度是營銷驅動,在供應鏈及創新方面并無優勢,因此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復制。
相比而言,王子森林早在項目初期就在河北投入1.2億打造自己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來完善供應鏈體系;Blueglass則與中地乳業設立的8萬畝合資牧場、自有一萬頭荷斯坦奶牛、與杜邦益生菌聯合開發的專利菌種……
目前市面上已經涌現出許多茉酸奶“平替”。牛油果酸奶奶昔火出圈之后,不僅同一賽道的其他品牌很快跟上,茶百道、古茗、7分甜、滬上阿姨等新茶飲品牌也以更親民的價格推出類似產品,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還有大量“牛油果奶昔復刻”的筆記、視頻。
不少業內人士質疑,“高端酸奶”這種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還值得商榷。
現制酸奶基本是在重走現制茶飲的路徑,但速度更緩慢。比如Blueglass與喜茶同期成立,但目前僅在北上廣深、杭州、阿那亞六地開出98家門店,且均為直營;茉酸奶也是在成立8年之后才開始發力,預計今年將開出1600+門店。
有乳業分析師指出,短期來看,用營銷噱頭吸引消費者購買,再用高利潤吸引加盟商入局,可以跑一段時間;但從中長期來看,這種發展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店型和產品的增長的空間很小,僅僅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
畢竟,高價是制約現制酸奶走得更遠的重要因素。
就像鐘薛高曾經也作為網紅品牌紅極一時,但因價格、用料問題成為人人喊打的“雪糕刺客”。不可否認,高價讓品牌們賺足利潤和眼球的同時,也讓品牌始終處在放大鏡下,稍有不慎就會遭到反噬。
營銷只是獲客的第一步,吸引到流量之后如何留住流量,才是對品牌真正的考驗。高價格背后的底氣應該是高價值,倘若無法做好產品與價值的交互,最終大概率會被消費者拋棄。
參考資料:
1.《資本型酸奶,年輕人快要喝不起》,真故事研究室
2.《一杯欲最低賣68元的酸奶,為什么這么貴?》,新京報
3.《茉酸奶為何連上四天熱搜,又刺痛了誰的心?》,零售商業財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