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集團也要上市了!
來源/青眼
作者/號外
“闖關”
又一頭部美妝企業開始擁抱資本。
據多家媒體報道,伽藍集團正考慮最早于2024年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募資不超過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6億元)。就此消息,青眼第一時間聯系伽藍方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最快或于明年掛牌
據媒體報道,伽藍集團正在與華泰國際和瑞銀集團就首次股票發售進行合作,最早可能在明年掛牌。但該動作目前還處于初步審議階段,IPO的規模和時間等細節可能會發生變化。
截至發稿,三方均未對此事進行公開回應。
在北魏《洛陽伽藍記》中,“伽藍”意為“花果蔚茂,芳草蔓合”之地。伽藍集團其名即寓意如此。
回顧其發展歷程。2001年,鄭春穎創辦伽藍集團,推出美素、自然堂品牌,彼時正值專業線渠道風生水起,鄭春穎帶著在東北開美容院的經驗移師上海,在專業渠道全力進攻。其后僅2年時間,美素便發展為當時中國專業線銷量最大的品牌;隨后,伽藍又通過自然堂品牌積極拓展CS渠道,至2003年,自然堂成為了中國美妝店渠道第一品牌。
2008年,伽藍開啟“自然堂大品牌戰略”,并于第二年將自然堂的品牌源頭確立為喜馬拉雅,成為彼時首個有自己源頭的化妝品品牌;同時,將美素從院線品牌轉型為以東方花卉美學為基礎的高端美妝品牌。
2020年,在中國香水市場正醞釀爆發之際,伽藍集團推出倡導女性悅己主義的小眾香水品牌ASSASSINA莎辛那,憑借兼具故事性、獨特性的品牌特性,莎辛那成立次年,便登上2021年天貓雙十一香氛香薰品類新品牌成交榜TOP1。
在洞察到嬰童護理需求增長之下,市場欠缺嬰童功效品牌時,伽藍又于2016年立項,通過醫研共創聚焦嬰童皮膚皸裂、兒童痤瘡等皮膚問題的研究。今年5月,伽藍集團在上海CBE展出集團首個嬰童皮膚科學功效品牌——己出,正式進軍嬰童護理市場。
目前,伽藍集團旗下擁有自然堂、美素、珀芙研、春夏、植物智慧、己出共7個美妝品牌,涵蓋護膚、彩妝、香水、男士護理、嬰童護理等多個領域,品牌矩陣已趨近完善。
2023年目標營收增長18%
在企業運營上,伽藍同樣是“可圈可點”。
眾所周知,疫情三年對美妝行業供應鏈、渠道的影響不可謂不大。2020年7月,在受疫情沖擊,實體渠道陷入“何去何從”的迷茫之際,伽藍正式啟動了數字化轉型升級。同年,伽藍在西安啟動了一盤貨的首倉,成為了美妝行業第一家做一盤貨的企業,并以此為基礎推動線下渠道數字化的轉型。
2021年底,伽藍宣布數字化轉型取得階段性成功。如今,伽藍集團數字化已貫穿了伽藍經營、管理、研發、生產的全鏈路,并完全轉型為數字化驅動的生物科技美妝企業。
據公開報道,截至2022年底,伽藍集團數字化營收占比已達98.8%,同比增長50.8%,數字化零售占比達到76.1%,數據庫人群資產總數達到9.66億,會員資產達8190萬;終端網絡在線率達96%,BA在線率超過80%。
在研發方面,伽藍集團耗時10年研發出的超極酵母成分——喜默因,成功助力自然堂品牌開啟了細胞級修護抗老時代。另有公開報道顯示,2022年,伽藍集團的研發費用占比已提升至營收的4.3%。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伽藍集團線下代理商增長大會上,鄭春穎曾強調,2023年的伽藍,要從數字化、一盤貨、新業務、孵化期新業務以及產品創新這5個方面“要增長”,并最終達成營收增長18%的目標。
本土美妝市場迎變
“伽藍怎么還不上市?”
近幾年來,當本土美妝企業掀起一波波上市潮時,或許有不少行業人士都曾發出這樣的疑問。如今,伽藍擬赴港IPO的消息終于傳來。
青眼號外發現,從2021年開始,本土老牌美妝公司們紛紛啟動了IPO。首先是上美集團在2021年啟動上市輔導,并于2022年年底成功上市。2021年起,環亞集團、相宜本草也先后開啟IPO,目前均在推進中。
截至目前,過去被行業稱之為“G8品牌”(自然堂、珀萊雅、歐詩漫、百雀羚、丸美、卡姿蘭、相宜本草、韓束)的8家企業中,已有珀萊雅、丸美股份、上美集團三家企業成功上市,如今相宜本草、伽藍集團緊隨其后,G8品牌已有過半選擇擁抱資本。
從上市地點來看,A股仍是首選,其次是港股,然而近幾年赴港上市的美妝日化企業明顯增多,除了上美,巨子生物、藍月亮與朝云集團等也在港股上市。
針對伽藍也選擇赴港上市的消息,有行業人士分析稱,這或與近期A股制度調整有一定關系。就在8月27日,證監會網站發布了《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 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等文件,指出為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將階段性收緊IPO、實行再融資監管、規范股份減持及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
據了解,A股上市平均周期為10-18個月。而此次IPO收緊,對于未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而言,意味著企業上市周期將進一步拉長、放緩。
相比之下,境外上市因周期僅為4-8個月,且審批較A股寬松,所以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也就是說,伽藍集團若以2024年敲鐘為目標,從時間成本、審核門檻來看,港股不失為其最優選擇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近年來,港股的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趨勢日益明顯,僅今年內就已有18家企業私有化退市。
根據港交所數據,港股2023年前7個月的平均日成交金額僅為113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64億元),不及A股市場的三分之一、遠低于納斯達克的約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630億元)。而在估值方面,港股目前的估值為預期市盈率的9.2倍,遠低于A股13.1倍和納斯達克35.99倍的水平。
就此,有證券機構分析稱,近年來港股的低流動性造成港股中小型股估值偏低。而港股選擇私有化,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上市公司認為目前股價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
從這一方面看,新上市的企業或也將面臨著港股資本市場冷淡、估值不及預期等問題。
再回到美妝行業來說,中國美妝行業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消費者對美妝品牌的產品研發、創新乃至營銷方式都提出了更高階的要求。公開上市無疑是企業最具吸引力的長期融資形式,能解決企業發展與資金短缺之間的矛盾,使企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但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有足夠的實力。
目前來看,伴隨越來越多本土美妝企業上市,中國美妝市場格局的確發生了轉變,也為行業帶來了新動力,這是值得期待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