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快刀財經
作者/唐納德
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喝的啤酒、可樂和牛奶等,大多來自經銷商供貨,但別以為他們日子就比超市好過,這里有說不出的苦。
所以,快消行業的經銷商還賺錢嗎?
今年7月,苦澀的重慶某地的倉庫里堆滿了積壓的大禮盒和臨期牛奶,老張蹲在成箱的貨品前抽著煙,有點發愁。做了十幾年飲料批發的他,去年利潤還不到5個點,而剛結束的618電商平臺的同款產品售價竟然比他的進貨價還低。
“現在倉庫租金比利潤高,不做等死,做了找死。”他苦笑著掐滅煙頭,這不,更有意思的是,手機上又剛收到的廠家業務員發的新季度壓貨通知。
無獨有偶,在上海一家社區便利店的角落,之前那個某飲料冰柜如今空空如也。店老板老李直言不諱:“業務員三個月換了兩個,費用結算一塌糊涂,賣一箱虧五塊,還不如不進貨。”
當然,快消行業也有笑了的老板,浙江老王入行光良酒不到5個月,他的網紅小酒產品竟然覆蓋了 2000+餐飲/商超網點,單店動銷最高達到30件/月。
同一片商業天空下,反差就是這么大,在快消行業為何有人黯然退場,有人風生水起呢?
01
經銷商們的第一桶金
先給快消行業的經銷商們畫個像,特指的就是那些不從事生產但專門為廠家(白酒、飲料、食品等行業)提供貨物周轉、流通和上柜服務的渠道商。
它們是怎么賺錢的?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解釋下經銷商的職能,一個是資金物流平臺,好比我們從商店里面購買一支雪糕,其背后是經銷商大批量從廠家采購并發貨,再到入駐到超市的整個流程。二來是鋪貨,廠家也講鋪貨或者渠道下沉。
20世紀80年代,經銷商們在商品經濟的驅動下,開始“坐商”向“行商”轉型。為了讓經銷商裝車送到店,廠家們花了不少力氣推廣。“一件啤酒要么就送要么就不買”,這是廠家們對經銷商的一致要求,漸漸地后來配送成為經銷商的標配,大家才以為配送是正常的。
最明顯的就是娃哈哈的例子,那個年代都可以把渠道下沉到新疆一些連鳥都不見得有的地方去。“娃哈哈太強大了,這源于這家老牌快消品的聯銷體模式,聚推廣、分銷、倉配、資金職能于一身,相當于大家的利潤捆綁在一起了”。經營快消品多年的老余講道。
你多跑幾家店,廠家就多給你多少差價和利潤點。這是早期的模式,那會兒,經銷商的時代使命,就是通過深度分銷,協助大型品牌商完成了全國化終端覆蓋,從而使中國多數快消品行業完成了集中化、寡頭化。
還有一個背景,中國幅員廣闊,早期城鎮化率不高,缺乏大型渠道商和大型零售商,消費層級多元。深度分銷正是借助經銷商小型化(經銷商的規模比過去的批發商小得多),從而廠家能夠以“深度介入”的方式,完成對渠道的掌控。比如,鋪貨、壓貨等市場行為,在歐美等國家難以想象。
于是,經銷商們掙錢的模式就可以總結出來了。
1)差價。以量取勝,好比一件牛奶賺50,100件就賺5000。
2)獎勵。這就包括各種提貨達成獎勵、鋪貨達成獎勵、新品動銷獎勵……
3)返利。廠家兌付給合作伙伴的返點提點。
很多年前的快消行業的“黃金時代”里,經銷商們坐在財富快車的前排。他們手握 “金鑰匙” 從廠家進貨,倉儲管理,向下游批發商或終端鋪貨,資金墊付,市場維護。在這一鏈條中,“搬箱子”也能搬出金飯碗。

“十年前,穩定的收入和企業配車,讓快消行業成為縣城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想進商貿公司都得托關系。”山東的一位經銷商講到。
彼時,15%~20%的毛利率是行業基準,西南地區前旺旺代理商劉洋透露:“當時快消品行業留給經銷商的平均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分別為15%和10%,雖然旺旺留給經銷商的利潤僅有幾個點,但至少能帶貨賺錢。”
而且,經銷商的價值不僅在于商品流通,他們基本幫品牌構建了毛細血管網絡。青島啤酒、農夫山泉、伊利、蒙牛、可口可樂……這些品牌出現在鄉鎮小賣部的貨架上時,無一不是經銷商一車一車拉出來的。
02
那些被廠家壓榨的日子
但到了現在,經銷商可能真不那么掙錢了,尤其是到了2025年的夏天,一邊是火辣辣的夏天,本該是出貨的旺季,一邊有的經銷商又像在過“寒冬”。
廠家們給的壓力足夠大,是影響經銷商經營的重要因素。
第一點上庫存壓力,這幾乎成為第一座大山。經銷商張明透露:“廠家財報業績背后,是各種向經銷商強行壓貨的手段。”
例如,2024年三季度末,20家白酒上市企業存貨總額高達1536億元,同比增長12.41%,其中七成酒企庫存上升。存貨周轉天數攀升至868天,創下五年新高,意味著產品從生產到賣出需要近兩年半時間。

以洋河為例,剛辭任董事長的張聯東就曾在2024年業績說明會上提到,當前產品利潤相對透明,渠道利潤空間有所收窄,且2021年以來持續中高速增速,渠道庫存存在壓力。
越來越多的快消廠家向經銷商壓不動貨了。
有的還直言:“一年投入四五百萬做統一拿貨實際利潤不到30萬元。”,哪怕是以前很動銷的乳制品,在2025年Q1也仍未走出寒冬,個別行業頭部經銷商或虧損退出或部分區域市場無人敢接手。

經銷商痛苦的另一面,是價格內卷讓利潤空間蕩然無存。比如,拼多多上百億補貼的500ml冰紅茶到手價僅約2元/瓶,多多買菜1L裝的低至3-5元/瓶,這比經銷商的進貨價還低,
以旺仔牛奶為此,此前有部分媒體談到,125ml裝產品在趙一鳴零食店、永輝到家、拼多多的售價分別為2.125元、2.41元和1.86元,而經銷商出貨價一度跌至27元/提(18盒)。“出廠即倒掛” 的怪圈中,經銷商賣得越多,虧得越慘。

如果要對慘,價格倒掛問題在白酒行業尤為嚴重,“過去一次打款上百萬進貨,如今倉庫里還有前年的酒”,這是一些經銷商的真實案例。
“像有些茅臺生肖酒,哪怕一瓶虧1000多元,只要有顧客肯要也得趕緊出手”。有的老板基本上是看透了這種近乎割肉的清貨方式。
的確,6月18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白酒市場呈現宴請送禮需求減少、價格倒掛等問題,超過40%的經銷商、零售商表示面臨著現金流壓力。
問題是,一邊是廠家考核上的加重,一邊是價格不挺的困境,這讓一些廠家業務員只能將產品以低于進價的價格批給下游渠道,倒貼差價由自行承擔或用公司給予的市場費用填補。
除了庫存和價格問題,渠道碎片化也顛覆了經銷商們的傳統優勢。
最典型的是如今的“胖東來改造”,越來越席卷零售業,在此背景下,內卷自然要開始,硬折扣超市與零食量販店遍地開花。
據說,在北方鄉鎮市場,零售業務幾乎全被“直營零食硬折扣店”吸走,傳統經銷商的長尾利潤被攔腰斬斷。
在他們這些新零售從業者眼里,現在,經銷商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在特定時代是有價值的,最大的價值就是廠家對渠道可控,從而形成流通。只是現在,廠家新渠道戰略加速了經銷商功能弱化。
還有,沃爾瑪、胖東來等大型商超的發展,驅動了廠家改變了傳統的渠道經銷供貨模式,去掉中間商,直供并非沒有可能。
回過來看,2014年開始的B2B熱潮,最初的目標就是“干掉經銷商”。但是,經銷商沒死,B2B反而死了,不過這卻讓很多廠家認識到,離開經銷商,我也依然能實現鋪貨到終端。
其實,經銷商賺不賺錢廠家最清楚。但業績壓力面前,廠家人員又往往選擇避重就輕。
03
經銷商該怎么辦?
面對生死考驗,有的經銷商的確也在探索突圍路徑。
比如,文章開頭的光良酒經銷客戶就是例子,他的打法是,緊跟時代趨勢,一旦有網紅品牌就跟進,先掙一波再說。
但是從長遠看,要么轉型,要么提高專業運營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經銷商已經開始了用戶運營,并且獲得了增長。當然,推廣過程有廠家的費用支持。同時,作為經銷商也能夠賺取銷量差價。
而是,有的經銷商還在開拓餐飲、特通、社區團購等新場景帶來生機,比如,在臺州市場,多家餐飲店春節期間 “范小汽奶汽”動銷超10件/店,而是轉型運營商的錢峰通過私域流量運營將會員復購率提升至65%,8個月新增會員50萬人。
而在華東某三線城市,經營食品批發二十年的老周又剛剛上線智能訂貨系統。他的倉庫大屏實時跳動著庫存周轉數據,業務員手機APP上顯示著最優配送路線。
“以前是搬箱子,現在是賣數據,”他指著屏幕上 “庫存周轉率提升45%” 的曲線說,“這才是我們的新飯碗。”而在全國,數商云DMS系統連接超過15萬家終端門店,下沉市場滲透率達70%。
在一些業內人士眼里,外部的價格、品牌競爭等等因素經銷商是改變不了的,不如做好自己,坦率地上,未來商貿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再是比誰倉庫大、客戶多,而是誰能用數字化把人、貨、場擰成一股繩。
總結下來,快消品的競爭,既要靠廠家,有時候還得靠自己,大家在內部本質是供應鏈效率的競爭,當消費進入碎片化時代,廠家與經銷商的關系正從“甲乙方”進化為 “命運共同體,如果經銷商們要想從“搬箱子”到“賣運營”,就得經歷一場轉型的洗禮。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