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中期營收首次下滑,順豐利潤大漲背后的真相
來源/36氪
撰文/宋新澳
在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一周后,8月28日,順豐控股發布2023年半年度報告。
2023年上半年,順豐控股減收增利,實現營收1243.66億元,同比下降4.38%;凈利潤41.76億元,同比增長66.23%;扣非凈利潤37.05億元,同比增長72.51%。
這是順豐控股自2017年上市以來年度中期營收首次出現下滑。
順豐控股2017-2023年中期營收表現;圖源:Wind
而同比大漲超過七成的扣非凈利潤,也是受近兩年基數較低影響。拉長時間線來看,與2021年以前相比,實際上順豐控股今年中期扣非凈利潤增長的步伐正在放緩。
順豐控股2017-2023年中期扣非凈利表現;圖源:Wind
尤其在嘉里物流并入順豐控股報表一年后,收購帶來的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暴漲開始消退。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該部分實現營業收入約302.83億元,同比下降36.31%。凈利潤則由去年同期的盈利16.89億元,轉為虧損3.08億元。
對于順豐控股這類自建基礎設施的物流企業而言,重資產投入是當前繞不過的“痛”。
而在其港股上市申請書及更早前提交的《關于籌劃發行H股股票并上市相關事項的提示性公告》中,海外擴張仍是順豐控股資本投入的重頭戲——“加強順豐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排在其上市募資用途的首位。
過去順豐控股靠一架架飛機、一座座機場在時效件領域積累起壁壘,與此同時其運輸成本也由2020年的415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068億元。如今走向海外,仍少不了重金投入。
4年“燒光”230億
在順豐控股最新提交的上市申請書中,計劃募資用途較早前一份公告有所差異。
此前公告中,“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一項,被外界解讀為順豐控股謀求港股上市是出于對資金的迫切。但在其隨后提交的招股書中,四大項募資用途均未提到該項,僅在最后提到將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那么順豐控股到底缺錢嗎?
2020年到2022年三年,順豐控股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39.87億元、2071.87億元和2674.90億元,但同比增速逐年下降,分別為37.25%、34.55%和29.11%。
而要想守住兩千億門檻,也的確很費錢。
順豐在A股上市后,先后進行過兩次重要融資。2019年發行可轉換債券,募資58億元;2021年通過定增募集200億元。但截至2022年底,這258億元已經快要花光,僅剩7.08億元留存在募集資金專項賬戶,以及23.3億元用于購買銀行理財。
也就是說,順豐控股在這不到四年的時間里至少花光了約230億元。
具體來看,這其中大部分資金都被投入到擴大規模的項目升級或建設中。
如2021年,順豐控股投入速運設備自動化升級項目60.43億元;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轉運中心工程項目21.17億元;數智化供應鏈系統解決方案建設項目27.43億元;陸路運力提升項目17.28億元;航材購置維修項目14.75億元。
與此同時,2021年財報顯示,當年順豐控股資產負債率53.35%,較上年末提高了4.41個百分點。其在解釋中也提到上半年網絡建設投入加大,各項成本提升較快,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減少,因此增加了債務融資以支持必要的資本開支。
而2021年10月底完成的A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200億元,則降低了公司資產負債率,并為未來發展的注入了現金流。
隨著上一輪大規模建設與并購完成,最新招股書顯示,2022年順豐控股資本支出有所下降,從2021年的204.55元降至165.6億元。現金流也大幅回升,2022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27.03億元,同比增長103.39%。
而著眼于本次港股上市提到的幾項計劃,卻一項也離不開錢。
比如“有選擇性地進行戰略舉措”,包括并購、戰略聯盟、合資企業或其他少數投資。
此前不久,嘉里物流曾發布公告,計劃以2.5億港元再次向順豐出售旗下亞太區和歐洲從事快遞服務的若干附屬公司。加上2021年順豐控股收購嘉里物流51.5%股份花費的175.55億港元,順豐在收購嘉里物流一項上已經耗資近180億港元。
此外,順豐控股赴港IPO募資用途中提到的建設物流網絡、增加基礎設施等,都需要大額資金投入。
順豐控股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其業務模式涉及大量資本支出,包括為實現業務增長而購買飛機及設備以及建設倉庫、中轉場及產業園的支出。“而這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產生回報或實現預期的經濟利益,或甚至不會產生回報或實現經濟利益。”
這意味著順豐的重資產模式短期內還會令公司經營受到不確定因素影響。對于本次上市計劃將有多大規模資金用于海外拓展,36氪曾致信順豐控股試圖做進一步了解,但截至發稿前對方尚未回復。
不過快遞物流專家、貫鑠資本CEO趙小敏也提到,相比A股,H股上市公司能更方便地進行兼并收購,可以境內境外換股且并無強制業績承諾;換股收購境內標的只需事后備案,便于把握并購機會。因此,H股上市后順豐或能更自如地收購青睞的標的,向藍海市場發起進攻。
國內市場繼續“卷”
回看國內市場,順豐控股則同步面臨時效件增長放緩的現狀,而電商件也遲遲無法發力。與此同時,一眾友商又從價格競爭,“卷”向了時效提升。
今年以來,菜鳥、京東物流、中通等多家快遞品牌宣布提速:3月底,菜鳥供應鏈聯合天貓超市在杭州正式開啟“半日達”配送服務;4月初,京東物流上線“云倉達”,將電商配送時效提升至半日達;隨后中通宣布升級標快業務,在66座城市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門必賠付”。
6月28日,菜鳥自營快遞菜鳥速遞正式推出,再次攪動資本市場——消息公布次日,順豐股價一度大跌。這或體現了資本市場對于順豐控股“中高端物流市場”未來將被分食的擔憂。
此前通過砸錢買飛機、建機場等投入,順豐控股在時效服務方面打造了強大的護城河。但近年來,其時效件收入占比一度下滑。2020年,其時效快遞服務占總收入比重為58.2%,2022年下降到39.5%。2023年上半年盡管占比又增長至45.1%,但這受到了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明顯下滑的影響。
此外,順豐控股在電商件市場也幾經波折。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豐網。對標通達系的加盟模式品牌豐網速運服務下沉電商市場,順豐控股稱其是進入經濟型電商件市場的重要布局。但在順豐的扶持與投入下,豐網遲遲未能盈利,最終作價11.83億元賣給極兔。
在出售豐網的公告中,順豐控股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可以更聚焦國內中高端快遞、國際快遞、全球供應鏈服務、數字化供應鏈服務等核心業務的發展。同時,將持續打造電商類快遞產品,主打的“電商標快”產品穩健增長,可以滿足客戶在中高端經濟型快遞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不過,與京東物流、菜鳥相比,順豐并沒有一個強大的自有電商平臺支持。其也多次嘗試自建平臺,但后續多以關停或下線結尾。日前,順豐在小程序上架了“好物直播間”板塊,開啟直播帶貨,售賣海鮮、水果等當季生鮮產品,部分產品界面標注順豐空運、順豐包郵等字樣。
盡管價格戰不再大規模出現,但目前來看,快遞企業間價格仍處于下降階段,順豐單票價格也被裹挾。
數據顯示,7月,申通快遞服務單票收入為2.15元,同比下滑11.16%;圓通速遞產品單票收入為2.33元,同比下滑9.02%;韻達股份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2元,同比下滑12.35%。身處其中,順豐也相應承壓。公告顯示,順豐速運物流業務7月單票收入為16.73元,同比增長4.43%,但不含豐網的情況下,同比下滑5.32%。
圖源:順豐控股2023年7月快遞物流業務經營簡報
海外,流淌著奶和蜜?
國內主戰場競爭越發激烈,出海成為國產快遞企業的一致選擇。
收購嘉里物流后,順豐控股海外營收一度大漲。2021年9月起,順豐控股并表嘉里物流。其后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在順豐控股營收中的貢獻比大幅提升,一躍成為僅次于快遞的第二大業務。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分部的收入由2021年的400億元增長124.9%至2022年的899億元。
不過并表一年后,收購帶來的暴漲效應開始減退。
2023年上半年,順豐控股供應鏈及國際分部實現營業收入約302.83億元,同比下降36.31%。其表示這主要因國際空海運需求及運價從2022上半年的歷史高位大幅回落至三年前市場常態化下的水平,從而影響今年上半年公司國際貨運及代理業務的收入同比,但第二季度業務環比有所回穩。
不過據此前順豐控股公布的經營簡報,該板塊單月營業收入連續出現同比下滑,6月同比下滑51.66%,7月同比下滑41.27%。
嘉里物流對于風險的描述更為具體。在最新發布的2023年中期業績中,嘉里物流表示,上半年,環球經濟復蘇緩慢,通脹持續高企、地緣政治加劇不穩、市場不明朗因素增多,持續削弱消費支出,令環球貿易量及增長繼續放緩。運費及貨運量表現萎靡不振,供應鏈需求依然疲弱。
今年上半年,嘉里物流收入同比下降47%至253.15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3.68億港元,同比下降85%。其中,國際貨運業務上半年的分部溢利下降82%,嘉里物流表示,主要由于環球需求疲軟、亞洲出口復蘇遜于預期及運費暴跌所致。
可見,海外也并非流淌著奶與蜜的富饒之地,不確定因素始終存在。
除此之外,海外監管是另一道門檻。一位業內人士向36氪指出,中國企業出海,“最關鍵的是當地法律要搞清楚”,比如中國手機企業曾在印度遭遇重大挑戰。因此,一方面要強力出海,另外一方面不要盲目出海。
如印度市場就時有“殺豬盤”的說法,一大批國產品牌在這片市場上苦苦掙扎。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7月21日,印度財政部向印度議會通報,包括小米、vivo、OPPO在內的多家中國主要智能手機制造商逃避關稅,并在印度非法匯款了至少800億盧比,而印度稅務機關只追回了這些公司逃稅總額的18%。
眼下,多家手機企業遭受類似指控,已陷入漫長調查旋渦。
前述業內人士認為,海外物流企業間完全的競爭對立或已不存在。“物流企業借助當地聯盟體系落地生根與自身獨立開拓兩種模式一定要結合,如果采用單一策略,出海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如曾在泰國發生過激烈價格戰的順豐與極兔,后期也“握手言和”了。
今年6月,極兔速遞向香港聯交所遞表,順豐出現股東名單中,持股1.54%。對此前順豐控股出售豐網給極兔,也有觀點認為,這是順豐的一張“投名狀”,背后是看中了極兔在海外的業務。
極兔2015年創始于印度尼西亞,其招股書顯示,其網絡已覆蓋東南亞七個國家及地區。并且進駐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墨西哥、巴西及埃及。更重要的是,極兔坐擁電商資源。招股書顯示其為Shopee、Lazada、Shein等電商平臺,以及TikTok等短視頻平臺提供快遞服務。
在海外,極兔的末端能力能夠與順豐的航空與干線能力互補。順豐可借極兔更快延伸到更多海外末端,同時極兔也可借助順豐的航空能力搭乘海外航空班列。
而除順豐之外,今年以來,快遞市場熱鬧非凡,IPO消息不斷:6月極兔速遞在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5月,阿里巴巴宣布菜鳥集團上市計劃預計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完成。
趙小敏告訴36氪,整體來看,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快遞企業IPO的又一波高潮。本輪“IPO潮”標志著快遞企業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行進。“上一次是‘批發式’IPO,這次是完全不同的節點。比如順豐赴港是二次上市;極兔是從東南亞市場進入中國,采用渠道制勝的策略來完成的IPO。”
而伴隨一眾快遞企業陸續遞表,假定上市進程順利,募得資本市場快錢的它們勢必又將開啟新一輪的“卷王之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