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餐廳被年輕人擠爆,失真的評分系統正在被“拋棄”?
來源/職業餐飲網
撰文/水調
年輕人擠爆了3.5評分的餐廳?!
近日,一則“評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話題登上熱搜。
一些年輕人在頻頻被花哨的網紅餐廳、真假難辨的探店視頻忽悠之后,開始高舉“支持低分餐廳”的大旗,并且發現了不少蒙塵的餐廳。
這意味著,顧客們開始重新審視評分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失真”的評分系統正在慢慢失效……
年輕人高舉“支持低分餐廳”的大旗!
去餐廳吃飯前先打開手機看評分和評價,基本上已經成為年輕消費者的肌肉記憶。
對應的,在吃喝玩樂網站上的分數也形成基本認知“秩序”——4.8分算合格,4.5分勉強可以嘗試,而低于4分的就要劃走不謝。
但最近網絡上出現一個劍走偏鋒的探店話題:即“支持低分餐廳”的口號。
他們有的是抱著“踩雷”的心態去打卡一些低分餐廳,然而卻發現意外之喜。
“沒覺得比號稱4.8分的XX網紅店難吃啊?我這舌頭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
“就這3.0分比我吃過的某4.8分連鎖品牌強太多了吧,這分數不會摻水分了吧?”
有的紛紛分享自己常吃的餐廳卻只有三點幾分。
“去看了我附近一家從不做團購、沒有代金券,打卡不送東西,不做外賣的小店,但是人家起碼開了7、8年,周邊的店一換再換,這家依舊在那,一看評分果然3.8分。”
“很多老店美食本就是地道本地人才會知道,一群高分新店網絡營銷靠一群外地人來炒作,我喜歡的老店就沒有上4分的,但完全不影響人家好吃,開了幾十年,很少看到外地游客,這才是我們的寶藏店。”
甚至網友們還總結出了一條新的美食“攻略”:那些開店時間長、分數在3.5—4分之間、本地人光顧多的餐廳更容易吃到美食。
消費者“棄低踩高”的背后:
“評分失真”亂象叢生
年輕人“追捧低分餐廳、繞行高分餐廳”,是由于他們頻頻在高分餐廳踩雷,而“低分店”提供的菜品反而超出預期。
消費者反向選擇低分餐廳,是對目前評分制度的合理質疑。那么,餐廳評分失真現象究竟是怎么出現的?
1、高評分餐廳打折送菜“刷”好評,內卷內耗
“不是說3.5分的餐廳一定好,只能說很多高分餐廳刷分刷得太厲害。”一位餐飲人理性分析道。
那么,高分餐廳一般如何養成?
一是活動短期促評。比如一般常見的方式,評5分,就送飲料招牌菜。
有業內人士認為,通常而言,正餐類的評分要高于快餐類,正餐類如果分數特別高,那大概率是有刻意引導的,尤其是一些成立時間不久的。
比如有些火鍋店在一周內從4分直線飆升到4.5分以上,原因大概率是做了打折活動(如霸王餐)。而如果是快餐,評分超過4.5分也要警惕,因為正?觳偷甑脑u分水平在4分左右,可以理解為正常水平。
二是門店激勵卷好評。
現在,很多連鎖餐廳會在門店考核中設置激勵政策和考評方式,讓服務人員在餐中餐后主動提醒并引導消費者給出評價。
據悉,某知名連鎖茶飲品牌將門店評分與總部資源傾斜及激勵掛鉤,如果月連續評分達到4.6分以上,門店將會獲得5000元激勵獎金,直接掛鉤服務人員的激勵獎金,這樣服務人員就會熱衷于將引導好評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相反,如果門店達不到考核標準,就會對門店管理者進行處罰。
一家做火鍋自助餐的區域連鎖品牌門店負責人坦言,平臺的評分是門店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這一項在門店排名中倒數,則自己的績效工資直接砍掉500元,“去年一年,我的績效工資就少拿了6000元,真是肉疼啊!
三是產品一般,但噱頭足夠吸睛。
值得注意的是,餐廳的評分雖然和菜品口味息息相關,但不是唯一決定因素,服務、環境等都是影響評價的重要一環。
一些網紅餐廳或者旅游區景點餐廳可能菜品質量一般,但是在環境上特別出彩,場景裝修做得足夠吸睛,這樣也會讓一部分消費者給出好評。
2、低分“蒙塵”餐廳不會做營銷,或不在意評分
而一些被老客稱贊的餐廳,為何會低分“蒙塵”呢?
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餐廳大多數都是開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老店,他們有自己的固定的客群。
“平臺評分影響不到我們這種店,一般都是老顧客來得多。”云南一家飯店老板說。
據了解,這家開在省道附近的飯店在當地居民口中味道好、分量足,但在某點評平臺上的得分僅有3.6分,頁面上展示的頭2條評價都是差評。
該店老板認為,平臺上的評分對他的生意影響并不大,他已通過長年累月的經營,收獲了穩定的客源,生意一直很紅火。另一方面,與平臺合作,在線上推廣、引流等方案,需要向平臺讓利,在他看來并不劃算。
而有些低分餐廳是因為不擅長營銷。
一位在天津開了多年特色菜餐館的老板對平臺的評分就難以取舍,“你說現在秉持做口味吧,早已經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但是在平臺上做評分,一方面占據精力,另一方面也不專業,評分總是中不溜的,排名也是不溫不火!
而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餐飲本就千人千味,顧客來到一家餐廳就餐覺得不錯,但若不刻意引導,基本不會主動在平臺上寫好評,而是會選擇用腳投票,下次還來。
但餐飲千人千味,眾口難調,總有人覺得不好吃,或者覺得服務不周到,而平臺點評就是一個發泄負面情緒的渠道,不滿意就給差評。
一些老餐飲店也不擅長處理這些差評。
于是,圍繞餐飲評分的矛盾也將愈發凸顯:很多連鎖餐廳尤其是網紅餐廳非常擅長做運營,評分會做得很高,但是很多真正在做好味道的餐廳卻不會做營銷,被埋沒的幾率也逐漸變大。
“評分系統”正在失效,
困在系統里的餐飲回歸口碑傳播……
“年輕人報復性擠爆3.5分餐廳”熱搜的背后,是對虛假好評和過度營銷的抗議,用真實體驗投票,來尋找到真正的“寶藏”飯店。
這或許在傳遞一個信號,平臺的“評分系統”正在失效。
此前,餐飲進入互聯網時代,無論是餐廳還是消費者,都希望有一個公平真實的線上評分系統,餐廳想聲名遠播,顧客想吃到更多的美食,平臺的評分機制應運而生。
但慢慢地,這個評分機制變成了一場營銷作秀。
餐廳被評分和評價完全裹挾,為了從內卷中突圍,為了不被“擠下去”,不惜花費更多的人力財力去維持高分。
消費者也被“蒙蔽”,一溜煙的都是刷出來的高分,信任感蕩然無存。因此,這場“支持低分餐廳”熱潮,就是年輕人對于失真評分系統的不滿。
而對于餐飲人而言,更應該撥開迷霧,正確對待。
誠然,評分系統對于大城市、旅游城市是有效的,但對于小城市、做社區的餐飲卻不合適。
因為線上評分的功能是曝光和引流,能夠帶來新客。
但餐飲做的是復購的生意,僅靠評分獲取了新客,用飲鴆止渴的低價吸引,不能形成穩定復購,到頭來還是鏡花水月,在虧損的常態下,關店只是時間問題。
餐飲業是個來不得半點虛假的行業,你好顧客就用鈔票投票,不好就用腳投票。
一個飯店,最重要的就是把菜做好,花香自然有蜜蜂來。
職業餐飲網小結:
“相信評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頭。”
年輕人們“反向選擇”低分餐廳,是對失真評分系統的抗議。
當年輕人不再迷信評分,注水的評分會讓分數失去參考意義,評分系統就會慢慢失效。
餐飲行業或許正在從被流量裹挾傳播,到回歸口碑傳播的時代。
而我們餐飲人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堅守自己的本分,做好食材、口味、服務等基本要素,才是餐廳長久佇立的秘訣。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