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難過三四月!營收腰斬,餐飲老板直呼“慘淡”!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撰文/余從
2024
沒人開店了?
將2024年前兩個多月餐飲企業注冊及吊銷數據同2023年相比,可以看出:餐飲創業潮已經逐漸褪去,但餐飲競爭更加白熱化、更加慘烈。
企查查數據顯示:
在新增注冊量方面。2024年1月新注冊21.7萬家,2月新注冊量至11.6萬家,環比減少46.5%。截至3月14日,3月新注冊量 14.2萬家,我國已新注冊47.5萬家餐飲相關企業。
在注銷吊銷量方面。2024年1月注銷吊銷16.2萬家,2月注銷吊銷量至9.2萬家,環比減少43.0%。截至3月14日,3月銷吊銷量3.6萬家,我國已注銷吊銷餐飲相關企業29.0萬家。
和2023年的數據加以對照會發現,今年2、3月份瘋狂開店入局的人大幅減少,2月份從去年33萬家店鋪開出,到今年11.6萬家,下降30%有余,如果3月份依舊保持上半月的開店趨勢,預計能開出近28萬家的新店,即便如此和去年的同期相比依舊有著不小的差距。
去年的復工之時,也是各個餐飲品類開店迅猛的幾個月,新入局的小白如過江之鯽,商圈中的門店一鋪難求,加價搶購。二手設備回收商狗哥是這么評價2023年的入局者:他們不像是來做餐飲的,像是做慈善的。
經歷了一年的瘋狂,今年的餐飲人似乎冷靜了許多。新入局者大幅減少,關停的店少了嗎?
還是和去年同期相比,1、2月份的關店量在16.2萬家和9.2萬家,即便是跟去年關店的峰值相比,也相差無幾,開年以來的注銷吊銷企業數量一直維持在高位水平上。
許多生意不好的餐飲老板,會用“神仙難過三四月”這樣的俗語老話來安慰自己,每年的3月份本就是餐飲淡季,出現“節后綜合癥”的現象很正常。但往年按照慣例一般營業額會下滑30%左右,今年則是直接腰斬,甚至套餐“打骨折”、做霸王餐優惠都賣不動。
其實這種不尋常在春節期間就苗頭隱現。今年的春節,許多老板年都沒過完,就提前結束了戰斗。
2024年的餐飲,從開年來,就顯得格外不尋常。
“春天已經來了,
可我的門店寒冬依舊”
內參君的一個私域交流群中,一位來自貴陽的老板真誠發問:“求教:各位餐飲同行,你們各自的門店生意和去年相比,到底處于怎樣的狀態了啊?”
大家的回答也都是“營收下降”、“生意不好”等類似的經營現狀。其中一位做休閑正餐老板的話讓人印象格外深刻:“原來希望口罩時期趕緊結束,現在結束了也沒盼來消費潮。”“知道春節過后的第一個月是餐飲淡季,但沒想到會這么差,問題是今年過年生意也不好啊。”
三四線城市的老板聽說一二線城市有機會,消費好得多;一線的餐飲老板卻又覺得三四線城市的生意很好做……
內參君收集到不同品類老板的一些故事:
1、快餐品類,一位做米線生意的老板告訴內參君,門店現在的固定支出是一個月5500元的房租,2500元的水電費,但工作日的營業額只能做到800元上下。門店里雇了4個員工,生意差到每天4個員工沒事可做,坐在一起玩手機打發時間。
快餐門店的盈利主要在跑量上,而房租水電在一萬五,但營收一天不過千的案例比比皆是。老板無奈把自家門店分享到社交平臺上想群策群力,看網友們能有什么“好主意”,沒想到的是,評論區清一色的回復“早關店、早止損”。
快餐品類的難關從外賣單量上也能反應一二。門店沒有外賣單,騎手們就沒有外賣單子送,一條餐飲街上的騎手們在扎堆聊天,沒過幾天,街上又新關了兩家門店。
2、火鍋燒烤等社交性品類,不少門店的營業額都稱不上腰斬,而是“直接斬到了腳脖子”。像是四川某三百多平米的地攤火鍋,年前需要排隊等位一個多小時的門店,現在一天只能接到一兩桌客人,一天營收在五六百元上下。
也有開了7、8年做周邊鄰里生意的餐飲老店,口味好,復購高,在外部環境巨變時生意未受到太大影響,而今年3月的的日均營業額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0%,老板說“一天到晚見不到人”。
3、在商場四五層正餐餐飲的客流中,兩極分化的情況更為明顯。
周五晚上、周六中午理應是商場中最熱鬧的時間短,在客單均價一百靠上的餐飲層中,一面是幾家當紅品牌,門外的等位區排著長隊,另一面則是多家連鎖餐飲品牌上座率只能達到20%左右。
以北京、上海、長沙等幾個城市的幾個核心餐飲商圈為例,其中北京合生匯、通州萬達、上海大悅城、前灘太古里、長沙王府井百貨等,在不少探店博主日常掃街時,均呈現出上述情況。這更像是一種虛假繁榮,逛商場的人依舊多,但大多數人的消費就僅存在于一杯奶茶+一頓快餐了。
像是前段時間哈爾濱旅游熱度爆表,游客擠滿景區,當地人卻說生意依舊不好做:人看著多,但許多人都是逛逛街拍拍照,消費力不高。
2024的第一波關店潮
原因在哪里?
2023年迭起的餐飲創業潮,被視為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創業者涌入,打亂了行業平穩回溫的速度,加劇市場競爭。
2024雖然創業潮褪去,新增門店量逐漸回歸常態,但創業潮對整個行業生態的影響還在持續。這一時期餐飲品牌在激烈競爭下推出的“極致”玩法、做出的決策等等,還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持續。
比如價格競爭。“9.9元”已經成為商家乃至消費者盡知的符號,當所有人都知道“餐飲可以在價格上做到這個程度”,餐飲門店再想要提高價格,平衡房租水電人力食材等各項成本、維持企業可以健康生長的利潤空間,就得做更多努力,讓消費者依舊有超值的感知。
對企業而言,價格調整是好學好上手的短平快玩法,立竿見影,而長續地做出極致性價比、質價比,并給消費者這樣的品牌影響,需要水滴石穿的努力。
當下餐飲環境中,頭部品牌長期深耕行業、塑造的品牌價值進一步彰顯。
于是2024年開年“王炸”,海底撈、珮姐等一批知名企業抓住機遇,直營轉加盟,發揮品牌能力、借助加盟模式的杠桿,加速規模擴張,擴大企業勢能。
馬太效應彰顯,頭部企業努力擴大自身優勢,對缺少充足的餐飲經驗、抗風險能力較弱的餐飲人,尤其是2023年創業潮時期涌入餐飲行業的新餐飲人來說,本就難以做好策略轉型,加上大佬發起“競爭”,資金鏈撐不住后,就進入最后的關店盤點。
如果創業潮繼續,這批關閉后進入周轉期的門店也許很快會被新的門店占據。但因為餐飲創業逐步回歸常態,2023年初那樣報復性開店的人少了,商鋪停留在待租時期的時間延長。
內參君公司樓下美食廣場入口處,去年夏天一家熱門檸檬茶品牌進駐,開出檔口店。檸檬茶只做了一季的生意就關店了,那個檔口后續不間斷會出現幾個人在里面談,但從結果來看,這些談的人和檔口上貼的“旺鋪招租”的紙都沒有為它帶來新的生意,直到今天,這個檔口還是空的。
天津某臨社區的寫字樓底商火鍋店相關負責人告訴內參君,旁邊的一家初代明星火鍋店去年秋天就已經停業。但直到今年3月,該點位仍未有新品牌進駐。這只是眾多案例中的兩個。
此外,3、4月本就是傳統的消費疲軟期。消費者剛在春節一筆大花銷后,消費趨于謹慎。許多餐飲門店訂單數相較其他月份就有一定程度的下跌。
多重原因疊加,形成2024開年“創業潮褪去,但競爭更加白熱化、更加慘烈”的餐飲新生態。
小結
社交網絡上,不時能刷到餐飲老板的發問:今年3月比去年3月營業額同比下降幾成,這樣難的時期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這個問題也許沒有答案。
餐飲進入新生態,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新環境中,不但是餐飲企業,供應鏈也在積極轉型。幾位餐飲供應鏈老板都表示,現在主要發展方向就是“總成本領先”,只有總成本領先后,才能拿規模優勢去和自己的更上游原材料收購端口談價格。
“現在不止是品牌C端在談‘質價比’、‘極致性價比’,就連我們這些做供應鏈的廠商,也要提供更具有價格競爭力產品給餐飲品牌。”
改變問法,也許可以更好地回答這樣難的時期何時結束。問新消費環境,消費者現在要什么,餐廳可以給什么。如何從內迭代,讓品牌讓企業在新消費環境中富有競爭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