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架構重大調整,阿里云到了關鍵時刻
來源/電商報Pro
撰文/老電團隊
01
阿里云迎來新一輪組織調整
阿里云變了。
距離阿里巴巴宣布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計劃的一周后,阿里云迎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
具體來說,此次阿里云的組織變動幅度很大。
在阿里巴巴集團層面,阿里成立了一個基礎設施委員會。
該委員會由吳泳銘統籌管理負責,成員除了周靖人、蔣江偉,還有阿里巴巴CTO吳澤明,以及去年從阿里云智能集團總裁一職卸任、擔任達摩院院長的張建鋒。
這一委員會,將重點協調全集團底層技術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各業務與阿里云之間,在底層技術基礎設施方面仍將密切聯動。
除了集團層面外,阿里云主要在產研線、商業線以及包括供應鏈&IDC等在內的其他8個部門,帶來變動。
首先,阿里云的一把手沒變。今年9月10日吳泳銘接任集團CEO,并兼任阿里云董事長與CEO,未來阿里云將繼續由吳泳銘執掌。
其次,回歸云計算基礎技術研究的阿里云,此次在產研層面成立了基礎設施事業部和產品架構與穩定性部,分別由阿里合伙人蔣江偉和唐洪負責,二人均向阿里云CTO周靖人匯報。
值得注意的是重回阿里云的唐洪。
早在2010年阿里云成立初期,唐洪就已經加入阿里云團隊,在王堅麾下工作。隨后出任阿里云首席架構師一職。此次由他負責產品架構與穩定性部,顯然承擔的責任要更加重要。
此外,阿里云還首次成立了公共云業務事業部,由劉偉光負責,以規模優先、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目標;成立混合云業務事業部,由李津負責,滿足一些特定行業因政策限制、短期無法使用公共云的客戶需求,重點考核利潤,減少項目制的軟硬件訂單銷售。
此輪調整中,阿里合伙人鄭俊芳在擔任阿里云智能集團首席財務官基礎上,還將負責商業智能、戰略投資、銷管、價格管理等部門;阿里合伙人王磊將在阿里云負責供應鏈、官網、服務、信息技術和系統等部門。據悉,鄭俊芳和王磊均向吳泳銘匯報。
就在上周阿里巴巴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作為阿里巴巴集團CEO以及阿里云一號位的吳泳銘,對于阿里云的戰略定位加以明確——“AI驅動、公共云優先”。
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阿里云占中國云市場份額的36%,排名第一;收入為109.08億美元(752.97億元),但市場份額同比下降2.7%;而華為云占中國云市場份額升至19%,排名第二,收入為57.57億美元(397.4億元),市場份額同比增長5.56%。
從數據來看,目前阿里云依舊坐鎮國內云計算行業的頭把交椅。但回看當前阿里云所處的行業競爭環境,整體競爭壓力其實越來越大,阿里云也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刻。
02
回歸回歸云計算的基礎技術研究
最近一個月以來,阿里云仿佛進入了多事之秋。
10月 31 日,2023 云棲大會在杭州云棲小鎮開幕。聚集了兩百余家云計算全產業鏈企業,吸引了全球 44 個國家和地區的 8 萬多名從業者參會
當時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驕傲地表示:全國80%的科技企業和超過一半的AI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
他提出,阿里巴巴“要打造AI時代最開放的云”,這樣的宏大計劃,將幫助各行各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把AI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
圖源:2023云棲大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1月12日,“阿里云盤崩了”“淘寶又崩了”“閑魚崩了”“釘釘崩了”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當天,阿里云全線產品受到影響。
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里,許多人使用淘寶、支付寶、餓了么、閑魚、釘釘等軟件都出現了問題。
按理來說,阿里云曾經持續為天貓雙11和618等大促節點提供服務,有著完整的應對大促節點的經驗,出現這種事件的概率極低,但現實卻給了我們一悶棍。
圖源:微博
緊接著,11月16日,在發布新一季度財報當天,阿里宣布,鑒于多方面不確定性因素,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在財報中,阿里表述了不再推進云集團拆分的原因。
具體來說,美國近期擴大了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云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阿里集團因此認為,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而決定不再推進,而是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云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停止拆分的原因,不止來源于外部環境的變動,阿里云服務故障等因素,或許也影響了阿里云的拆分進程。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公布了新一季度業績,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2%至276.48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從上個季度的3.87億元,大幅提升至14.09億元,環比增幅達264%。
通過主動削減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訂單收入,阿里云正在提升收入質量。與此同時,本季度公共云產品及服務收入增長,帶動了盈利能力的優化。
財報中的高質量增長數據,倒是給風波中的阿里云,注入了一針穩定劑。
可見,無論是阿里云自身發展戰略,還是外部觀察來看,他們都必須要迎來新的改變了。
吳泳銘首次提出“AI驅動、公共云優先”的戰略:一是AI驅動,打造一朵“AI時代最開放的云“,為各行各業提供穩定高效的AI基礎設施,共建開放繁榮的AI生態;二是公共云優先,對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做取舍,減少項目制銷售訂單,加大公共云核心產品投入。
在這樣的指引下,未來的阿里云,將協調全集團底層技術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提高服務穩定性,提高產品效率,在AI和公共云市場創造規模效應。
目前,中國公共云規模和數字經濟發展程度嚴重不匹配。相較美國市場60%以上的算力是以公共云模式供給,中國市場僅有28%的算力以公共云模式供給的。
這樣的差異證明了國內公共云服務和整體算力資源利用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這其中隱藏的就是更多的增長機遇。
對阿里云來說,此次的組織架構調整,是一次十分重要且及時的戰略轉向。
總的來說,回歸云計算的基礎技術研究,發力AI和公共云,將是未來幾年阿里云的主旋律,而保證基礎設施和產品架構的穩定性,則是阿里云必須要死守的底線。
03
云計算的第三次浪潮
在2023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創始人王堅發表了《云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的主題演講。
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結合,正在給行業帶來云計算的第三次浪潮,未來十年、幾十年的時間里,會有足夠多的創新在云計算時代創造出來。
作為類比,王堅從一百多年以前的電氣革命引入,指出云計算和GPT的關系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系。而未來云計算的算力,也注定將會被智能時代的電動機即大模型,消耗掉。
整個過程中,云計算將作為一個基礎設施而存在,具備非常久遠的生命力。在這波浪潮的指引下,阿里云朝著“AI驅動、公共云優先”的方向前進。
但是作為公共服務的云計算,對于有志于成為互聯網“水電煤”型基礎設施的阿里云來說,云服務等基礎設施型工作崗位,也隨之成為了高風險的崗位。
在組織管理模式上,需要阿里云跳出過往互聯網公司強調工作產出的績效思維,確保這類崗位工作的穩定性,這是一個需要特別重視的技術和管理課題。
基礎設施委員會在集團層面的組織落地,以及阿里云產研層面成立基礎設施事業部、產品架構與穩定性部等舉措,讓我們看到了阿里云的有效應對方式。
顯然,在宏大的戰略目標面前,阿里云依舊需要修煉內功,在經歷了重大的變動之后,組織要恢復健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希望經過一輪戰略方向、組織架構調整后的阿里云,能夠順利走出多事之秋,在AI和公共云時代帶給我們更多不一樣的服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